上周在金融街的咖啡馆里,偶遇一位刚考完试的年轻人。他盯着拿铁拉花发呆,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成绩查询页面——62分。那种劫后余生的虚脱感,我太熟悉了。八年前的同一天,我在朝阳门SOHO的消防通道里查完成绩,抖着手指点燃的南京煊赫门烧掉了半截袖口。
这个看似普通的职业准入考试,本质上是一场行业精心设计的服从性测试。62分和82分的差距,可能只在于你是否愿意把证券投资基金第217页那个拗口的定义背到肌肉记忆——即便你知道这辈子都用不上这个条款。我认识的最优秀的基金经理老张,当年考了三次才过,如今管理着百亿规模产品;而当年裸考95分的学霸,三年前因为受不了净值波动转行做了瑜伽教练。
考试大纲里不会写的是,行业真正在筛选的不是知识储备,而是某种近乎偏执的自我规训能力。那些能把ETF套利会计处理准则倒背如流的人,未必算得清人性里的贪婪指数。有次团建喝酒,风控总监吐真言:他批通过的交易员里,考试低分飘过的反而风控意识更强,”因为知道自己不是天才,所以更懂得设止损线”。
最新考纲新增的ESG条款特别有意思——要求考生背诵绿色投资评估框架,但现实中新能源基金暴跌时,你猜有多少人会真的翻开那份82页的评估报告?这种悖论像极了金融市场的隐喻:我们既要表演性地遵守规则,又要随时准备在灰色地带跳舞。去年某TOP3基金公司被罚时,人们发现其风控总监的继续教育学分都是秘书代刷的。
或许这个考试最大的价值,是给行业新人一个合法焦虑的出口。当你在深夜啃着考点汇编时,某种程度是在完成投名状的仪式——通过自我折磨来证明愿意融入这套游戏规则。就像我那个考了62分的咖啡店邻座,最后把手机屏保换成了”敬畏市场”的书法壁纸,这比任何分数都更能预示他的职业寿命。
(后记:查完成绩别急着扔教材,某券商HR透露他们真的会问”证券投资基金托管协议主要内容”这种题——不是考你记不记得,是考你肯不肯为无意义的事付出努力)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