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去年冬天的一个早晨,我约了老陈在上海证券大厦对面的咖啡馆见面。这位在股市摸爬滚打二十年的老股民盯着手表,突然打断我的话:”还有三分钟开盘,我得去打个电话。”他掏出手机时的表情,像极了等待发令枪响的短跑运动员。
这个场景让我突然意识到,我们都被困在了一个看不见的时间牢笼里——上午9:30到11:30,下午1:00到3:00。这四个小时,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把每个交易日的情绪切割得整整齐齐。
有意思的是,这个时间框架自1995年确立以来几乎从未改变。在互联网时代,当全球市场已经实现24小时交易,当我们连外卖都能随时下单,为什么股票交易还要被限制在这四个小时里?有人说这是为了控制风险,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一种必要的”强制冷静期”。
我认识的一个私募基金经理有个奇怪的习惯:每天下午三点收盘后,他会立即关掉所有行情软件,去黄浦江边散步一小时。他说这是为了摆脱”交易时间焦虑症”——那种在四个小时里必须做出所有决策的压迫感。某种程度上,固定的交易时间反而造就了一批更冷静的投资者,他们学会在非交易时间做功课,而不是在盘中冲动交易。

但最近我开始怀疑这种安排的公平性。那些朝九晚五的上班族,难道就活该错过白天的交易机会?我表弟在互联网公司996,只能趁着上厕所的时间偷偷看盘。他说感觉自己像个地下工作者,这种时间安排简直是对普通人的”制度性歧视”。
更讽刺的是,当我们还在争论是否该延长交易时间时,量化交易已经占据了70%以上的成交量。对算法来说,交易时间只是个参数设置的问题。有时候我觉得,这个看似公平的时间框架,正在悄悄拉大散户和机构之间的鸿沟。
也许我们都误解了交易时间的本质。它不只是个技术参数,更像是个心理锚点——让我们误以为风险只存在于这四个小时之内。去年某上市公司晚上突发利空消息,第二天开盘直接跌停。那些以为”收盘就等于安全”的投资者,一夜之间损失惨重。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个有意思的现象:每逢长假前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前的成交量总会异常放大。人们像赶末班车一样匆忙交易,这种集体性焦虑让我觉得,我们需要的不是调整交易时间,而是调整对时间的认知方式。
说到底,交易时间就像个精心设计的沙漏。有人在沙漏运行时疯狂操作,有人则安静等待沙漏翻转的间隙。而最聪明的投资者,早就学会了在沙漏之外思考——毕竟,真正的投资决策,从来都不应该被时钟绑架。
(写完这篇文章时正好下午三点整,窗外传来某个营业厅散场的喧哗声。你看,连结束的时间都这么准时,不是吗?)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