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去年在望京的一家咖啡馆里,对面坐着一位连续创业者。他抿了一口30块的冰美式,然后神秘兮兮地压低声音:“知道现在最抢手的联合创始人是什么背景吗?不是技术大牛,也不是运营专家——是北电表演系毕业的。”
我当时差点把咖啡喷出来,但仔细想想,这哥们话糙理不糙。现在的融资现场,越来越像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表演。投资人买的不是产品,甚至不是团队,而是一个足够诱人的故事。问题在于,当我们都沉迷于表演时,还有人记得产品本身吗?
融资悖论:越会“忽悠”的越容易拿到钱
这让我想起一个真实案例。去年有两个团队找我们咨询,简直是对融资世界的绝妙讽刺。

团队A有个朴实无华的工具类产品,已经实现了正向现金流,用户留存率高达40%。创始人是个典型的技术直男,演示时只会干巴巴地列数据。
团队B的产品还是个半成品,但创始人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他能用十分钟让你相信他在改变世界,PPT做得跟好莱坞大片预告似的——虽然仔细推敲全是逻辑漏洞。
猜猜谁拿到了TS?团队B,估值还是团队A的三倍。
最讽刺的是什么?团队B的创始人私下跟我说:“我知道我们在画大饼,但投资人就吃这套啊。先把钱拿了再说,产品可以慢慢做。”
某种程度上,现在的早期投资已经变成了“故事购买竞赛”。投资人像是被训练成了专业影评人,而不是产品经理。他们更关心你的故事是否足够性感,能否让他们在投决会上讲得精彩,而不是你的产品是否真的解决了什么问题。
表演疲劳症:当所有人都戴上人格面具
我观察到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患上了“表演疲劳症”。白天在投资人面前扮演改变世界的梦想家,晚上回到公司盯着惨淡的数据发愁。这种割裂感正在吞噬创业者的灵魂。
有个做SaaS的朋友跟我说,他现在最怕饭局。“每次见投资人都得把同一个故事讲十遍,还要保持第一次讲时的热情和新鲜感。我老婆说我回家后像个被掏空的布偶,连话都不想说。”
也许这就是融资最残酷的地方——它强迫你不断表演,直到你分不清哪个是真实的自己,哪个是投资人想看到的你。某种程度上,融资成功反而成了产品失败的开始。因为一旦拿到钱,你就得继续表演,去兑现那些吹过的牛,而不是根据市场反馈及时调整方向。
融资的祛魅时刻:当我们不再相信故事
但事情正在起变化。我发现从去年开始,一批被“故事”伤过的投资人开始回归本质。他们不再问“市场规模有多大”,而是问“你为什么适合解决这个问题”;不再关心PPT的动画效果,而是直接要服务器后台权限看真实数据。
也许我们正在进入一个融资的“祛魅时代”。当泡沫散去,那些靠表演拿钱的公司会最先暴露,而真正专注产品的团队反而迎来机会。
说到底,融资应该是个放大器,而不是变形器。它放大你已有的优势,而不是把你变成另一个人。最好的融资状态或许是:你说的故事和你做的产品,最终能成为同一个故事。
下次见投资人前,不妨先问自己:我是在推销一个故事,还是在分享一个事实?如果你的产品需要过度包装才能卖出去,也许问题不出在包装上。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