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路过小区门口的银行,看见LED屏幕上滚动的“精选理财产品,年化收益4.8%”字样,我忍不住停下脚步。这让我想起去年在银行买理财的经历——那会儿我排了半小时队,柜员递给我一沓厚厚的合同,微笑着告诉我“这个产品很安全”。
如今想来,那句“很安全”实在值得玩味。银行大厅里永远飘着咖啡香,大理石地面光可鉴人,穿制服的工作人员言谈得体——这一切都在无声地传递着“可靠”的信号。但我们真的了解那些印着银行logo的理财产品吗?
说到底,银行代销理财不过是“借柜台卖货”的生意。银行赚取的是渠道费,而不是对产品本身的背书。我有位在银行工作的朋友私下告诉我,他们的理财经理每月都有销售指标,推自家产品与代销产品的提成能差出三倍。这种情况下,你猜他们会优先推荐哪个?
最让我困惑的是风险评级这套把戏。明明写着R2(稳健型)的产品,底层资产却可能是某地产公司的商业票据。去年某知名银行代销的理财产品暴雷,投资者发现资金最终流向了一个濒临破产的新能源项目——而产品说明书上对此的描述是“优质固收类资产”。这种文字游戏,普通投资者哪能看得明白?

有意思的是,年轻人现在反而比老一辈更清醒。我侄女最近把全部积蓄转去了证券账户,她说:“银行APP里推荐的理财,收益率还跑不赢通胀,不如自己学着买指数基金。”虽然这种观点略显激进,但确实道出了代销理财的尴尬处境——收益缺乏吸引力,风险却不透明。
当然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某些中小银行的代销产品确实存在优势,比如部分私募债产品,虽然风险较高,但收益结构确实比传统存款更有竞争力。关键是要打破“银行卖的就等于保险”这种思维定式。
最近监管部门要求实行“双录”(录音录像),算是个进步。但依我看,真正需要改革的是销售话术规范。那些“几乎没风险”、“和存款差不多”的模糊表述,早该被明令禁止了。
说到底,在理财这件事上,最终的责任人永远是自己。与其相信银行大厅的咖啡香,不如花时间啃完那本厚厚的产品说明书——虽然我知道,那玩意儿写得比高等数学教材还难懂。
下次再看到滚动屏上的收益率数字,或许我们应该多问一句:这漂亮的数字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风险定价?银行卖的理财,终究不是银行自己发的理财,这个区别,值得每个投资者刻在脑子里。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