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创新”成为必修课:一个局外人对国家双创计划的冷思考
记得去年在杭州某个创业园区的咖啡厅里,我遇到一个满脸疲惫的年轻人。他桌上摆着三台电脑,手边是第五杯美式咖啡。”这是我们团队这周第三次修改商业计划书了,”他苦笑着对我说,”为了申请那个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当”创新”被写进政策文件,当”创业”变成考核指标,某些微妙的变化正在发生。
1. 创新流水线上的标准化产品
国家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本意无疑是好的——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创业热情。但不知从何时起,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创新模板”和”创业套路”。就像我那位咖啡厅认识的朋友,他们的项目书必须包含”区块链”、”元宇宙”或是”碳中和”这样的热词,否则很难通过初审。
某高校负责双创项目的老师私下告诉我:”现在学生的创新项目,80%都能在前三年的获奖项目中找到影子。”这让我想起工业革命时期的流水线——把创新也变成标准化生产,是不是某种程度上背离了创新的本质?
2. 创业表演赛与真实世界的断层
更耐人寻味的是创业训练中的表演性质。为了比赛而设计的商业模式,为了评分而编造的用户数据,为了路演而排练的激情演讲…这些在评审面前光鲜亮丽的项目,有多少能真正落地?我认识的一个评委坦言:”有时候我们心知肚明,但评分标准就摆在那里。”
这不禁让我想起教育领域的”应试教育”困境。当创新变成另一场考试,当创业沦为又一种表演,我们培养的究竟是改变世界的创业者,还是精通比赛规则的”创业演员”?
3. 被忽视的”慢创新”价值
在这个追求”快”的时代,我们的双创计划是否太过强调立竿见影的效果?去年采访的一个生物医药团队让我印象深刻。他们的研究可能十年都不会有商业成果,但一旦突破就是革命性的。”我们的项目从来进不了决赛,”团队负责人无奈地说,”评委总是问’明年能盈利吗’。”
这反映出一个深层矛盾:真正的创新往往需要长期投入和容忍失败,而我们的评估体系却偏爱那些能快速变现的”快餐式创新”。某种程度上,我们正在用工业时代的效率标准,来丈量信息时代的创新价值。
4. 当资源变成门槛
双创计划的另一个吊诡之处在于,它本应降低创业门槛,却无形中制造了新的壁垒。我调查过三所不同层次的高校,顶尖大学的学生可以轻松获得十万级别的启动资金和专业指导,而普通院校的学生连像样的路演场地都难找。
这让我想起去年那个刷屏的新闻——某985高校一个学生团队拿到的创业资源,抵得上西部地区一个小型创业园的全部预算。当资源分配如此不均衡时,”大众创业”会不会在事实上变成”精英创业”?
5. 寻找第三条道路
或许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双创教育的定位。与其追求数量和速度,不如关注质量和深度;与其广撒胡椒面,不如重点培育真正有潜力的项目;与其看重商业计划书的完美程度,不如宽容那些看似荒诞却可能改变世界的想法。
我特别欣赏深圳某高校的做法:他们设立了一个”疯子基金”,专门支持那些在常规评审中会被毙掉的”异想天开”项目。去年有个获奖项目就是从那里走出来的——一个关于用蘑菇菌丝做建筑材料的疯狂想法,现在已经开始实际应用。
写在最后
国家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走到今天,确实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但就像任何制度一样,它需要不断进化。当我们谈论创新时,也许首先应该创新的,就是我们培养创新的方式本身。
下次再去那家咖啡厅,我希望能遇到不一样的创业者——不是为了参赛而熬夜改PPT,而是因为无法抑制内心那个疯狂的想法而彻夜难眠的人。毕竟,真正的创新从来都不是训练出来的,而是压抑不住的。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