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私募的朋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说:“现在小白买基金,跟大妈进菜市场挑西红柿差不多——光捡红的摸,压根不管里头烂了没。”这话虽然刻薄,却让我想起2020年那波基金热浪中,连我家楼下理发店的Tony老师都开始给我推荐白酒指数基金的魔幻场景。
很多人把公募基金简单理解为“专业人士帮你炒股”,这个认知不能说错,但实在太肤浅了。真正让我着迷的,是公募基金那种奇特的“双重人格”——它既是高度标准化的金融产品,又承载着千人千面的情绪投射。
流动性的甜蜜陷阱
公募基金最诱人的卖点就是随时申赎的流动性,但这恰恰是最危险的糖衣炮弹。我记得去年新能源板块暴跌时,有个读者在深夜给我发来大段语音,带着哭腔说她把结婚准备金都押在某只主题基金上,现在割肉怕错过反弹,持有又天天失眠。
公募基金确实不是定期存款——但太多人把它当活期存款用了。这种错觉让普通投资者陷入高频交易的泥潭,数据显示散户持有基金的平均周期只有72天,比网红店的寿命还短。有时候我在想,或许该给每个基金申购按钮加上24小时冷静期,就像买把枪那样。
分散化的数字游戏
教科书上说“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但没人告诉你的是——所有篮子都在同一辆卡车上。去年三季度末我做过一个统计,全市场主动权益基金前十大重仓股的重合度高达43%,所谓分散投资,最后都挤在茅台、宁德时代这几个明星股里打转。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玩的抢椅子游戏,音乐停止时总有人要摔倒。当所有人都相信同样的叙事逻辑,所谓的风险分散就变成了集体幻觉。特别讽刺的是,某些冠名“创新成长”的基金,前十大持仓和沪深300指数成份股的重叠率超过80%。
监管红线的双刃剑
公募基金有严格的仓位限制,股票型基金永远不能低于80%仓位,这条规定在熊市时简直像个残酷的笑话。我认识的一位基金经理曾在2018年连续七个月跑输基准,不是因为选股能力差,而是被迫满仓看着净值跳水。
这种制度设计本质上是把基金公司利益和投资者利益进行了错位绑定——管理费按规模收取,但净值下跌的代价完全由持有人承担。有时候看着某些百亿基金净值腰斩但管理费照收不误,我都怀疑这到底是资产管理还是“资产拆迁”。
信息披露的戏剧性
按规定披露的持仓报告总有神奇的魔法:二季报显示重仓某光伏龙头,等散户跟进去才发现三季度早就调仓换股。这种合法的时间差操作,让定期报告变成了大型狼人杀现场——每个人都在试图从有限信息里猜出谁是狼人。
最魔幻的是某些基金直播间的表演艺术,基金经理说着精心排练的台词,弹幕里飞过各种“坤坤勇敢飞ikun永相随”——这到底是投资教育还是粉丝见面会?当投资决策被情绪化和娱乐化包裹,专业判断反而成了最不值钱的东西。
或许公募基金最大的特征,就是它像一面照妖镜,映射出中国投资者在财富焦虑与认知局限之间的挣扎。下次当你准备买入某只热门基金时,不妨先问自己:我到底是在投资,还是在参加一场精心设计的集体催眠仪式?
(本文作者系某资管机构前策略分析师,现独立财经评论人。文中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立场,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