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深圳的一家咖啡馆里碰见一个老朋友老张。他以前是做实体零售的,后来转型做投资人,手里攥着几百万想找项目。那天他特别兴奋,掏出手机给我看一个PPT:“AI教育!风口啊!现在不投就晚了!”我瞄了一眼,内容和其他三十份“AI+教育”的商业计划书几乎一模一样——大数据分析、个性化推荐、颠覆传统教育。我问他:“你觉得这玩意儿真能解决家长焦虑,还是只是又造了一个新焦虑?”他愣了一下,然后笑了:“管他呢,先占坑,有人接盘就行。”
三个月后,那个项目黄了。不是技术不行,而是市场上突然冒出几百个同类产品,最后全挤死在同一条赛道上。
一、为什么“好项目”总变成韭菜田?
大多数人找创业项目,第一反应是追风口:元宇宙、区块链、AI、新零售……但风口有个残酷的规律——等你听到时,它早就不是风口,而是屠宰场了。资本和头部玩家早就布局完毕,剩下的不过是留给散户的幻觉。

我有个偏激的观点:真正的好项目,往往藏在“不性感”的领域里。比如:
– 没人吹嘘的社区便民服务(修家电、代买菜、老人陪护);
– 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边角料”(比如给养殖户做饲料库存管理系统);
– 甚至是被互联网遗忘的线下需求(比如二三线城市的“周末亲子活动策划”)。
这些项目听起来不酷,但痛点真实、竞争少、现金流稳。就像我认识的一个90后,专做城中村出租屋的“爆改装修”,客单价低但复购率高,现在悄咪咪年入百万。
二、警惕“伪需求”:你的用户真的愿意掏钱吗?
创业圈最大的幻觉,就是把“需求”和“愿意付费的需求”混为一谈。举个例子:很多人觉得“年轻人焦虑,所以知识付费是刚需”。但真相是,90%的用户买完课根本不会看完——他们买的不是知识,而是“买了就能变好”的安慰剂效应。
去年我试水过一个项目:针对小白的“短视频文案培训”。前期调研时,所有人都说“需要!太需要了!”,但真到收费环节,转化率惨不忍睹。后来我改了策略,不卖课,改卖“代写文案+账号诊断”,反而活下来了。用户不会为“教育”买单,但会为“省事”掏钱。
三、小即是美:从“想改变世界”到“先活下来”
现在的创业环境有个怪象:人人都想当马云,但没人愿意先当个摆地摊的。我特别推崇一种“蟑螂创业法”——小而脏,但打不死。具体来说:
1. 启动成本压到极限。别租办公室,别招全职,用现成工具(比如用Canva做设计,用飞书管团队)。
2. 快速验证。做个最丑的MVP(最小可行产品),比如手动拉群卖货,比花三个月开发APP靠谱得多。
3. 专注“捡漏”。大公司看不上的、懒得做的、做不了的细分市场,才是你的机会。
有个做餐饮的朋友,疫情期间转型做“家庭版预制菜”,只服务同城三个高端小区。靠微信群接龙,月利润反而比原来开餐厅时高。他的心得是:“别想着服务全人类,先让100个人离不开你。”
四、最后说点得罪人的话
如果你还在看“2024十大暴利行业”这类文章,基本可以判定是韭菜预备役了。真正能赚钱的项目,没人会写在攻略里。就像我老家那个卖烧饼的大爷,从不告诉别人他往面里加了什么秘料——商业的本质,永远是信息差加执行力。
所以,下次有人跟你说“这是个好项目”时,先问自己:
1. 这事是不是非我不可?(资源、经验、人脉)
2. 用户是不是真的会掏钱?(不是“觉得需要”,是“立刻付款”)
3. 如果明天风口停了,我还能不能活?(现金流设计)
想清楚这些,你大概就能避开90%的坑。至于剩下的10%?祝你好运,毕竟创业这事儿,有时候还得靠点玄学——比如当年马云说“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时,谁又能想到后来会冒出拼多多呢?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