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在芯片设计公司任职的老友喝酒,几杯下肚后他忽然苦笑:“我们团队去年最成功的项目,不是攻克了某个技术节点,而是写出一份让大基金评审专家眼前一亮的PPT。”桌边沸腾的牛油火锅突然安静下来,红油还在咕嘟咕嘟冒着泡。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这个2014年横空出世的巨兽,早已不是财经新闻里冰冷的数字。当它在二期募资时突破2000亿元,我突然想起十年前在中关村电子市场攒机的日子。那些摆在玻璃柜里如珠宝般陈列的英特尔CPU,标签上的价格总是比官网贵20%。老板搓着手解释:“海关嘛,你懂的。”那时我们没人想过,有朝日国家会成立专门基金来打破这种尴尬。
但问题恰恰在于:当资本以国家意志的形式涌入时,市场这本经到底该怎么念?我见过某些被投企业CEO的名片背面,印着比产品参数还详细的政府关系脉络图。某个做EDA软件的老工程师私下吐槽:“现在评审会上最常听到的不是‘技术突破了吗’,而是‘符合基金投资导向吗’。”这话说得或许偏激,但当你发现某家连续三年亏损的企业,仅因持股名单里出现大基金关联主体就估值翻倍时,很难不产生某种荒诞的联想。
最耐人寻味的是投资方向的变迁。一期基金重点砸向制造领域时,很多人叫好“补短板就该这么干”。但等到二期更多转向应用端,某个晶圆厂总监却跟我抱怨:“就像家里装修,水泥还没干就往墙上挂油画。”他所在的某存储芯片项目,至今仍在用日本退役设备拆解来的零件做逆向工程。
当然这不是说基金毫无建树。没有那1400亿的前期投入,长江存储可能现在还停留在论文阶段。但资本密集型的半导体产业有个残酷定律:钱能买来ASML光刻机,却买不来凌晨三点实验室里的灵光一现。某次行业论坛听到个尖锐比喻:“大基金像给沙漠运水,但有些地方需要的其实是改良种子基因。”
最近注意到个有趣现象:部分被投企业开始把“获得国家大基金投资”写进海外招股书风险提示章节。字里行间透着某种忐忑——既需要这份背书增信,又怕国际客户将其解读为政治色彩过浓。这种微妙的平衡术,某种程度上比攻克7纳米工艺更考验智慧。
火锅氤氲的蒸汽里,朋友最后说了句让我怔住的话:“有时候觉得我们像在参加一场开卷考试,监考老师直接把参考答案投影在黑板上——但真正的难题是,这场考试的及格线每年都在自动升高。”
窗外霓虹闪烁,某栋写字楼外墙的巨幅LED屏正在轮播“中国芯”宣传片。红色资本浪潮席卷过的土地,究竟会长出怎样的果实?或许就像这锅熬煮了整晚的牛油火锅,底料越是沸腾翻滚,越能尝出其中百味交织的真相。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