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知识付费”变成”智商税”:我为什么劝你别急着给慧研智投交钱?
上周三深夜,我的微信突然弹出一条消息。老同学阿强发来一个付款截图——”慧研智投至尊VIP会员,¥6980″,后面跟着三个咧嘴笑的表情。我盯着手机屏幕足足半分钟,手指在键盘上反复抬起又放下。最后只回了一句:”申请退款入口找到了吗?”
一、”知识焦虑”催生的灰色产业

这已经是今年第三个向我咨询投资课程的朋友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的朋友圈里充斥着各种”财富自由速成班”的广告。慧研智投的推广尤其凶猛——他们深谙人性弱点的营销话术,总能把”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包装成”三天掌握庄家思维”的致富秘籍。
有意思的是,这些课程往往把退款条款藏在用户协议第17.8条的小字里。就像我去年接触过的某家类似机构,他们的退款按钮设计得比蚂蚁还小,操作流程复杂得堪比解一道微积分题。这让我想起超市货架摆放的潜规则:最赚钱的商品永远放在最顺手的位置,而退货柜台必定设在商场最偏僻的角落。
二、那些课程顾问不会告诉你的真相
我曾伪装成小白咨询过三家同类机构(包括慧研智投),发现他们的销售话术出奇地一致。当问到”学不会怎么办”时,顾问A信誓旦旦保证”包教包会”;问到”能不能退款”,顾问B立即转移话题说”我们学员平均收益率达38%”;当我坚持要看退款条款时,顾问C的语音突然变得断断续续:”喂…您说…我这边信号不太好…”
更吊诡的是,这些动辄上万的课程,内容往往是拼凑公开资料而成的”知识快餐”。某次我花99元在某平台买到号称价值8888元的”机构操盘手内部教材”,发现其中70%内容居然能在证监会官网上找到免费版本。这就像花大价钱买瓶装水,结果发现灌装的是自来水。
三、退款?那得先闯过”三重门”
根据我帮三个朋友维权的经历,这类机构的退款流程通常设置了三道隐形门槛:
1. 时间迷宫:7天无理由退款?从你点击支付成功那刻起,72小时黄金退款期就开始倒计时了——他们不会主动告诉你,所谓的”7天”其实要扣除周末和节假日。
2. 证据困局:”课程已观看超过5%不予退款”这条款看似合理,但系统会自动播放3分钟的宣传片计入学习进度。更讽刺的是,有位朋友收到的拒绝退款理由是”您已学习6.8%课程”,而实际上他只是点开了课程目录。
3. 踢皮球锦标赛:客服→班主任→法务部→财务部,每个环节都要重新提交资料。最绝的是有家机构要求提供”学习效果未达预期的第三方证明”,难不成要我找公证处出具《投资亏损公证书》?
四、比退款更重要的认知升级
上个月在咖啡馆,我遇到曾在某知名财商教育机构工作的课程设计师。两杯美式下肚后,他苦笑着说:”你知道我们内部培训时最重要的一课是什么吗?不是股票知识,是《消费心理学应用指南》。”
这让我想起巴菲特那句被用烂了的名言:”风险来自于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少有人提及的是,真正的风险往往始于我们太相信自己”知道该做什么”。当某个课程承诺”稳赚不赔”时,它要么是骗局,要么就是更大的骗局。
所以,与其纠结”交了钱能不能退款”,不如先问自己一个更本质的问题:我究竟是在为知识买单,还是在为焦虑续费?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最昂贵的从来不是获取知识的渠道,而是甄别垃圾信息的时间成本。
(写完这篇文章后,我收到阿强的最新消息:”算了,就当交学费认清一个真相——市场上最会赚钱的,永远是那些教人赚钱的人。”)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0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