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项目预期成果:一场精心策划的自我欺骗?
去年冬天,我在一个创业孵化器的路演现场,听到第17位创业者激情澎湃地宣称”我们的项目预计三年内实现用户量突破5000万”。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这些所谓的”预期成果”,与其说是商业计划,不如说更像是一种现代版的创业占卜术。
一、预期成果的魔幻现实主义
每个创业者都像是拿着水晶球的吉普赛人,在PPT上描绘着令人眩晕的增长曲线。但有趣的是,这些预测往往遵循着一个不成文的公式:当前用户数×100+行业增长率×2=预期成果。我见过最离谱的一个案例,是一个大学生创业团队声称他们的校园二手交易平台将在两年内超越闲鱼——而当时他们的日活用户还不到50人。
这让我想起硅谷那个著名的笑话:创业公司的财务预测只有两种——一种是错的,另一种是特别错的。但吊诡的是,投资人似乎也乐此不疲地参与这场共谋。就像我认识的一位天使投资人说的:”我不在乎数字准不准,我在乎的是创业者敢不敢想。”

二、预期成果的三种变形记
在观察了上百份商业计划书后,我发现预期成果大致会经历三个阶段的变形:
1. 理想态:创业者深夜独自写BP时,那些数字还带着些许羞涩和不安
2. 表演态:路演现场,同样的数字突然获得了戏剧性的膨胀
3. 忏悔态:六个月后的进度汇报会上,所有数字都患上了严重的缩水症
有个做智能硬件的团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最初预测首年销量10万台,三个月后调整为5万,产品发布会当天变成2万,最后实际卖了327台。创始人苦笑着对我说:”我们不是在造假,只是在不同的时空维度里说了真话。”
三、预期成果的实用主义哲学
但话说回来,或许我们都误解了预期成果的本质。它从来就不是科学预测,而是一种创业巫术——通过数字的魔力召唤资源、团队和机会。就像古代航海家出发前总要画张藏宝图,尽管他们心里清楚,真正的航线可能会偏离十万八千里。
我越来越觉得,好的预期成果应该像好的科幻小说:既要有令人心跳加速的想象力,又要保留足够的逃生舱口。那些最成功的创业者往往深谙此道——他们会在BP里精心设计几个看似夸张但可实现的关键指标,同时暗藏若干条灵活的退路。
四、一个反常识的建议
所以,如果有人问我怎么写预期成果,我会给出一个可能挨骂的建议:先想清楚失败的下限,再规划成功的上限。去年有个做知识付费的团队就是这么做的,他们在BP里专门用一页纸写了”最坏情况预测”,结果反而获得了投资人的青睐。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能清醒预见风险的创业者,才更有可能活着到达终点。
说到底,创新创业本就是一场概率游戏。那些金光闪闪的预期成果,不过是我们在出发前给自己点燃的灯塔。它可能永远无法抵达,但至少能让我们在暗夜中保持航向——直到找到真正的陆地,或者沉船。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