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车库咖啡蹭网时,偶然听见两个创业者在争论要不要拿协同创新基金的钱。穿格子衫的那位激动地敲着桌子:”他们给钱是真痛快,可后续那些协同要求简直像给孙悟空戴紧箍咒!”这话让我突然想起三年前采访过的一个AI医疗项目——当时他们拿着这笔钱时眼里的光,和两年后因为被迫接入某国企云平台而崩溃的神情,构成了一种微妙的讽刺。
中职村从来不缺理想主义者,但协同创新基金最魔幻的地方在于,它试图用行政化的 knitting needle(编织针)把散落的珍珠串成项链。我认识的老李团队去年拿了这笔钱,他苦笑着说现在每周要填的协同进度表比代码行数还多。”知道什么叫协同吗?就是让搞区块链的去给传统制造业做数字化改造,两拨人坐在会议室里互相觉得对方是外星人。”
但你说这基金没价值?那也不公平。去年海淀区有17个硬科技项目靠这笔钱熬过了死亡谷——虽然其中5个后来因为协同压力转型做了政府数字化项目,活是活下来了,但当初的颠覆性创新早就磨成了圆滑的鹅卵石。这种微妙的异化过程特别有意思:基金章程里写着”尊重市场规律”,但每个项目经理抽屉里都藏着份”重点协同领域指导清单”。
最让我困惑的是他们的投后管理。某次闭门会上,有个项目经理醉后吐真言:”我们考核指标里’生态协同值’比财务回报权重更高”。这话解释了很多现象:为什么有些明显商业价值不大的项目能持续拿钱,为什么真正有爆发力的技术反而会被要求”等等生态伙伴”。就像让博尔特跑马拉松还得照顾身后整个体校的节奏,最后大家都迈着整齐的小碎步丢失了冲刺能力。
不过话说回来,在当下这个资本寒冬里,能有个不把IRR挂在嘴边的资金方已经是奢侈品。上周遇到个做量子计算的小伙说,他宁愿要这种”带着镣铐跳舞”的钱,也不要那些天天催着做流水的新消费基金。这种选择困境特别中关村——明明知道吃的是压缩饼干,但饿极了照样啃得香。
或许这类基金的本质就是大型社会实验,测试在资本效率与战略协同之间到底存在多少灰度空间。有次听基金负责人演讲时提到个比喻很传神:”我们既是灌溉渠也是水位调节阀”。但现实情况是,当旱季来临时,渠和阀经常互相打架——既要保证重点田块不枯死,又不能让某些洼地积水成灾。

我总觉得这类基金应该学学硅谷的”叛逆基金”模式:前期撒钱时像慈善家,后期干预时像隐形人。而不是反过来——投资时像个精算师,投后却变身班主任。毕竟真正的创新永远诞生在规则边缘的灰色地带,而不是画好的协同网格里。
离开车库咖啡时,听见那个格子衫最终说服了同伴:”先拿钱活过今年再说,协同的事…到时候总有办法应付”。你看,在中关村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理想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永远在玩一场动态博弈。而协同创新基金,恰好成了最耐人寻味的那个筹码。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