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老友在建国门的小酒馆碰面,几杯精酿下肚后他突然压低声音:”你说我该不该把给孩子留学的钱,投到老王推荐的那只新能源私募?年化25%…”他眼底闪烁的光让我想起三年前在陆家嘴咖啡厅遇到的私募销售——那位穿着定制西装的男人用同样的语气告诉我:”我们的客户从不担心收益率,只担心配额不够。”
这大概就是当下中产阶层的魔幻现实:一边刷着小红书学习”FIRE生活”,一边对着一纸百万起投的私募合同失眠到凌晨三点。
说实话,私募基金这套玩法早就脱离了单纯的理财范畴。去年帮某家PE做尽调时,我发现他们最核心的竞争力根本不是投研能力,而是那个能搞到上海顶级私立医院产科床位资源的合伙人——毕竟能让LP的太太优先入住VIP产房,比任何路演PPT都管用。这种中国式资源置换的潜规则,才是私募圈真正的”阿尔法收益”。
我始终觉得,普通人买私募更像在玩俄罗斯轮盘赌。监管要求的那套合格投资者认证?别闹了,我见过太多人把父母的老破小拿去抵押凑百万流水。某券商朋友私下透露,他们支行的VIP客户里,至少有三分之一实际资产达不到标准,但客户经理会”贴心”地教他们如何临时拆借周转。
更荒诞的是信息不对称。你以为买到的是景林高毅这类头部机构?去年爆雷的那只影视基金,打着某知名机构的旗号募了80亿,后来才发现只是挂了个前合伙人的名字。真正专业的玩家都在玩”份额转让”的二级市场——就像黄牛倒卖周杰伦演唱会门票,原始LP用8折价格急抛份额,层层加价后落到散户手里时,管理费早已剥了三层皮。
当然最魔幻的还是预期管理。我认识的一位私募基金经理,每年春节前都要飞去普陀山烧香——不是求菩萨保佑投资标的,是求客户别在看到季度净值回撤时连夜打电话骂娘。毕竟这些用六个钱包凑够300万的投资人,往往要求既要跑赢茅台股价,又要低于余额宝波动。

如果你非要问我该怎么买私募,我的建议可能有点反常识:先别急着看招募说明书,去查查基金管理人小区的物业费每平米多少钱。能住在每平20块物业费豪宅里的基金经理,至少说明他收的管理费够实在——虽然这听起来像个黑色幽默。
说到底,当下中国私募基金早已异化成某种身份认同的奢侈品。就像我那位最终没买新能源私募的老友,第二天酒醒后给我发微信:”算了,还是给孩子报个国际象棋班吧,至少输赢都能看得见。”
或许在这个不确定性爆表的时代,我们追逐的根本不是超额收益,而是那种”我参与了少数人游戏”的虚幻安全感。至于真正能赚钱的私募?别傻了,人家根本不会把额度留给酒桌上吹牛的你。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9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