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基金

当“人才基金”变成精英阶层的入场券

上周在陆家嘴的咖啡厅,我无意间听到隔壁桌两个穿着定制西装的年轻人谈论着某私募基金的人才孵化计划。其中一个晃着咖啡杯轻笑:“现在搞人才基金,不就是给那群985的做题家发张头等舱登机牌?”玻璃杯碰撞的脆响突然变得刺耳——这话糙理不糙啊。

我们总把”人才基金”包装成伯乐相马的浪漫故事,但现实更像精密运作的赌马游戏。某省级人才计划负责人去年私下告诉我,他们评估项目的算法里,”毕业院校权重系数”至今仍占28%——相当于直接给双非学子套上隐形镣铐。这让我想起高中同学张伟,他发明的智能灌溉系统在西北农村省下40%用水,却因”缺乏国际期刊背书”被某知名基金拒之门外。

更荒诞的是人才基金的”动物园现象”。去年某新消费赛道峰会,我亲眼见到三个不同基金的投资经理围着同一个哈佛毕业的90后创始人——这位小哥的创业项目不过是把预制菜塞进盲盒。而当真正需要十年磨一剑的硬科技项目找上门时,那些戴着劳力士的决策者们反而开始计算风险贴现率。

或许我们该重新定义什么是”值得投资的人才”。硅谷风投教父彼得·蒂尔有个残酷观点:当前的人才筛选机制本质是寻找”最擅长玩游戏的人”,而非”创造新游戏的人”。就像那些拿到顶级基金的天之骄子们,往往只是更精通如何用PPT编织童话,而非真正掌握改变现实的技术密钥。

有意思的是,民间反而生长出反脆弱的人才孵化模式。深圳某电子厂老板老周搞的”螺丝刀基金”从不看学历证书,就让应聘者现场拆修光刻机残次品。三年来从他车间走出17位专利发明人,有个初中辍学的小伙研发的晶圆校准装置,精度反而比某院士团队高出三个数量级。

人才基金本该是突破阶级固化的液压钳,现在却有沦为阶层复印机的风险。当某个清华姚班毕业生能同时拿到53家基金的邀约,而甘肃山区那个自制卫星信号接收器的少年却连商业计划书都不会写时——我们投资的是人才,还是人才身上的标签?

人才基金

或许该学学文艺复兴时期的美第奇家族。科西莫·美第奇资助米开朗基罗时,从不会要求他先证明自己是有”三年壁画经验的专业人士”。有时候,真正的风险投资反而是要赌那些无法被量化的可能性。

下次再听说某基金又投出个独角兽项目时,不妨多问一句:这到底是找到了真正旷野的孤狼,还是又一只在精致笼子里学会作揖的狐狸?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970/

(0)
闲不住的铁娘子闲不住的铁娘子
上一篇 2025年10月17日 上午11:38
下一篇 2025年10月18日 上午10:5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