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11.8万买了个”高能”幻觉:那些荐股服务的黑色幽默
上周三深夜,老陈给我发了条微信:”兄弟,你说我这钱还能要回来吗?”后面跟着一张截图——某”高能智投”平台的118000元服务费支付记录。我盯着那个数字看了很久,突然想起去年在陆家嘴咖啡馆听到的两个西装男的对话:”现在最赚钱的不是炒股,是教别人炒股。”
(一)那些”稳赚不赔”的鬼话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的朋友圈里总飘着各种”涨停板预报”的截图。上周还有个自称”私募冠军”的家伙,晒出某只股票三天21%的收益,配文是”跟不跟?最后三个名额”。有趣的是,当我翻出三个月前他推荐的另一只股票对照——那支票至今还套着30%。
这让我想起老家菜市场那个卖”长生不老药”的江湖郎中。区别是,郎中至少还给你一包吃不死人的草药,而这些”高能投顾”卖的,是精心包装的幻觉。他们深谙一个道理:当一个人急切地想从股市赚钱时,最容易忘记问的问题是——如果真能稳赚,他们为什么要收你这11.8万?
(二)退费迷宫里的人性博弈
我帮老陈梳理退费路径时,发现这是个典型的”温水煮青蛙”陷阱。首先会有”班主任”跟你打感情牌:”王哥,最近行情不好,我们金牌分析师下周有内部课…”接着法务部会搬出合同第7.2条:”服务启动后概不退费”。最绝的是他们的话术转换——当你强硬起来时,他们会突然变得诚恳:”这样吧,我帮你申请转为高级会员,再送三个月服务…”
有个细节很值得玩味:这些平台往往把服务拆分成”基础包””进阶包””私享会”,就像赌场里的筹码兑换。当你投入第一笔钱时,心理账户已经悄然改变——不再是”要不要继续”,而是”怎么把之前的赚回来”。这招对老陈这样的中小企业主特别有效,毕竟他们最熟悉”追加投资扭亏为盈”的商业逻辑。
(三)比法律更有用的”七伤拳”
咨询律师后,我发现这类案件存在诡异的悖论:从法律角度看,如果对方确实提供了所谓”投资建议服务”,哪怕质量再差,也很难认定欺诈。但去年有个案例很有意思:某投资者连续三十天在平台直播间刷屏质问,最后竟拿回了80%费用。
我教了老陈三招野路子:
1. 在每周直播时精准提问:”3月15日推荐的中环装备现在亏损42%,请问’高能’体现在哪?”
2. 把签约过程还原成时间线,重点标注那些”年化收益不低于50%”的微信聊天记录。
3. 给他们的企业邮箱发邮件,抄送证监会信访办邮箱(记住要用”求教”语气)。
昨天老陈告诉我,对方主动提出退60%。你看,有时候比法律更有用的,是让他们算清一笔账——是退你部分钱划算,还是冒着被监管盯上的风险更划算。
(尾声)
上个月我去参加某个金融论坛,听见某”大师”在台上说:”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舍不得为知识付费。”台下掌声雷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这类骗局永远有市场——在这个渴望暴富的时代,我们不是花钱买服务,是花钱购买”马上就能发财”的自我安慰。
所以老陈们,与其研究怎么讨回那11.8万,不如把转账截图设成手机壁纸。下次当你又想相信”内幕消息”时,看看这张价值一辆家用轿车的幻觉门票。记住,真正的”高能智投”,永远是你钱包里没花出去的那笔钱。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9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