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陆家嘴某家咖啡馆无意中听到邻桌两位私募经理的对话。”现在还有人玩分级B?那不是2015年韭菜收割机吗?”戴着劳力士的年轻人晃着咖啡杯轻笑。他对面头发花白的老先生慢悠悠回应:”正因为没人玩了,才是机会啊。市场总是惩罚从众者,奖赏孤独者。”
这话像根针扎进我心里。回家后我翻出尘封的交易记录——2015年那轮暴跌中,我的分级基金账户曾单日亏损37%,那种心脏被攥紧的窒息感到现在都记忆犹新。但奇怪的是,过去三年我通过分级A类份额获得的年化收益,竟然跑赢了99%的银行理财。
分级基金最讽刺的地方在于,它把投资者的认知偏差放大到了极致。很多人冲着B类的杠杆冲进去,却根本不知道下折条款才是真正的魔鬼。我见过某个上市公司财务总监,能处理数亿资金的周转,却在分级B下折前夜还在问我”净值0.25元是什么意思”。人性的贪婪总会让我们选择性失明,只看见收益杠杆,看不见风险铡刀。
真正值得玩味的或许是A类份额。去年央行降息时,某只传媒分级A竟然单日暴涨9%——这玩意本质上是个债券,却时常上演权益资产的戏码。我记得当时有个退休教师持有80万份,当天果断清仓。”我教书40年才存下这些钱,不比你们年轻人敢赌。”后来事实证明她卖在三年最高点,这种近乎本能的风险厌恶,反而成了最好的风控。
现在监管层要求分级基金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我倒觉得像是给这个时代注脚。它曾经让无数人体验过一天赚半年工资的狂喜,也让更多人体会过资产腰斩的绝望。有时候深夜复盘K线图,会恍惚觉得这些起伏的曲线根本不是数字,而是千万投资者心跳的具象化。
或许我们终将忘记净值计算公式,但该记住的是:任何金融工具的本质都是收割认知差。当你听说某个品种”稳赚不赔”时,早就有人算好了概率等着收网。就像黄浦江永远倒映着陆家嘴的霓虹,但水底沉着多少贪婪的锚,只有潮退时才看得见。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第二天,发现最后一只分级基金宣布转型。时代落下帷幕时,连再见都不会说。)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