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深夜,我的老同学阿强突然打来电话,声音里透着股焦躁:”你说海能投顾那个牛股王服务,真能退钱吗?”我愣了一下——这个三年前在同学聚会上侃侃而谈”跟着老师年化50%”的股市新秀,如今语气里全是狼狈。
这通电话让我想起小区楼下那家永远在换招牌的理财门店。红色LED灯牌上,从”区块链财富”变成”元宇宙投资”,最近又换成了”AI量化至尊”。每次经过,总能看到相似的情节:西装革履的年轻人在玻璃门后唾沫横飞,而对面坐着的中年人眼神从怀疑逐渐变成渴望。

一、 “稳赚不赔”的生意经
仔细翻看海能投顾的协议条款,会发现个有趣的文字游戏。那些承诺”擒获牛股”的广告页面底部,总跟着一行需要放大镜才能看清的小字:”历史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这就像在游乐场过山车前立个”可能引发心脏病”的警示牌——既想刺激你的肾上腺素,又要规避所有责任。
我认识某券商营业部老总,有次酒后吐真言:”你知道为什么投顾服务退款难吗?因为真把方法论教明白了,客户自己就会操作,谁还续费?”这话虽然刻薄,却道破了行业潜规则:真正的”摇钱树”从来不是股票,而是投资者对捷径的永恒渴望。
二、 退费迷宫的生存法则
实际操作中,要求退费就像在玩俄罗斯方块——明明看着有空隙,真操作起来处处碰壁。有位维权群里的投资者做过统计:成功退费的案例中,80%都满足三个条件:1)购买未超7天;2)保存了全部聊天记录;3)敢于在营业部”适度表演”。
但更荒诞的是,即便退费成功的人,过半年回访发现,他们又跳进了其他”炒股神器”的坑。这让我想起行为经济学家塞勒说的:人们痛恨损失金钱,却对浪费机会成本无动于衷。某种程度上,投顾公司卖的不是服务,而是对抗焦虑的精神安慰剂。
三、 投资教育的”罗生门”
有个现象值得玩味:在豆瓣”理财失败者联盟”小组里,吐槽牛股王服务的帖子下,总会出现几条神秘回复:”那是你没跟对老师,我参加的XX策略班上周抓到3个涨停”。点开发帖人主页,清一色是新注册的小号。
这种精准投放的幸存者偏差,构成当代投资教育的黑色幽默。就像赌场永远在广播中奖喜讯,却对墙角痛哭的赌徒视而不见。当某券商朋友告诉我,他们市场部专门雇人经营”赚钱案例”社群时,我突然理解为什么那么多散户像追着胡萝卜的驴——前方永远悬挂着触手可及的暴富神话。
四、 在幻灭处重生
去年参加金融展,看到某智能投顾展台写着:”让投资回归常识”。展台前门可罗雀,而隔壁喊着”涨停板密码”的展位却排起长队。这场景像极了《华尔街之狼》里那个著名桥段:推销员先把烂笔卖给客户,再教他们”致富秘诀就是把这支笔卖给别人”。
或许投资市场最残酷的真相是:当”牛股王”们不再能忽悠你的时候,真正的投资教育才刚刚开始。就像我那位最终退费成功的老同学,最近开始啃《证券分析》的样子,虽然笨拙,却比当初炫耀”老师内幕消息”时可爱得多。
(后记:就在完稿前,阿强发来消息说放弃维权了。”算了,就当交学费”,他说。这话听着耳熟——三年前他第一次被P2P收割时,说的也是这句。)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