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老同学吃饭,他神秘兮兮地压低声音问我:“听说你搞金融的,有没有那种年化15%以上还保本的路子?”我差点把嘴里的咖啡喷出来——这年头,居然还有人相信这种神话。
说实话,这种问题我每年都要遇上好几回。每次牛市来了,总有人觉得遍地是黄金;等到熊市惨跌,又哭爹喊娘说金融都是骗局。这让我想起2015年那波疯牛,隔壁王阿姨把养老金全投进某个“保本高收益”的P2P,结果血本无归。最讽刺的是什么?那个平台的广告语居然是“比银行安全,比股票赚钱”。
或许我们该先打破一个迷思:在正规金融体系里,高收益和安全性根本就是天秤的两端。你非要同时追求这两个目标,就像要求一个人既当奥运冠军又当诺贝尔学者——不是完全没可能,但概率堪比中彩票。
我有个不太政治正确的观点:大多数人追求的根本不是“理财”,而是“暴富的幻觉”。去年帮一个90后做财务规划,他开口就要年化20%的产品,理由是“抖音上那些博主都说很简单”。我当时真想问他:要是真这么简单,那些博主干嘛还苦哈哈地天天直播带货?

不过话说回来,也不是完全没有相对优化的方案。我自己实践下来,有三点心得或许值得分享:
第一,忘掉“一招鲜吃遍天”的幻想。我习惯把资金分成三份:40%放在货币基金和国债里当“压舱石”,50%做指数基金定投当“发动机”,剩下10%拿去尝试高风险投资当“彩票”。这样就算最坏的情况发生,也不至于伤筋动骨。
第二,学会算隐性成本。很多人看到8%的信托收益就两眼放光,却忽略了两年的锁定期意味着什么。要知道疫情期间,多少人就因为资金被锁死,眼睁睁看着商机溜走却无法变现?流动性本身,就是最昂贵的保险。
最近有个现象特别有意思: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囤金条和比特币。你说这算安全还是高风险?从监管角度看简直是野路子,但从对抗通胀的角度看又莫名合理。这种矛盾恰恰说明,传统的安全观念正在被颠覆。
最后说句可能挨骂的大实话:对普通人来说,最好的理财根本不是买什么产品,而是投资自己。三年前我劝表弟拿准备买理财的5万块去学AI编程,现在他工资翻了三倍——这回报率,哪个理财产品比得上?
所以下次有人跟你推荐“高收益又安全”的产品,不妨笑着回他:这么好的事,您还是自己留着发财吧。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9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