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上海某创投咖啡厅无意中听到两位投资人的对话。穿着灰色卫衣的年轻人正激动地比划着:“这笔投资我必须抢下来,赛道太热了!”而对面的资深投资人慢悠悠搅动着咖啡,只回了一句:“你投的到底是趋势,还是焦虑?”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投融资管理的本质,或许根本不是管理资金,而是管理人心深处那些难以名状的欲望与恐惧。
一、 融资焦虑症:创业者的自我迷失
我见过太多创业者,在融资路上逐渐变成自己曾经最讨厌的那种人。有个做文创的朋友,最初只是想开一家有温度的手作工作室。拿到第一笔天使投资后,PPT里的slogan从“让生活慢下来”变成了“打造垂直领域生态闭环”。最近见他时,他正为B轮融资熬夜修改BP,桌上是没拆封的抗焦虑药。
“你知道吗?”他苦笑着对我说,“现在评估项目时,投资人第一个问题永远是‘市场规模够不够大’,而不是‘这件事值不值得做’。”这种异化现象很有意思——融资本来是为了实现愿景,最后却让愿景为融资服务。就像为了买更大的房子拼命工作,结果住进豪宅时才发现,自己早已忘了为什么要住在这里。

二、 投资幻觉:当算命先生穿上西装
投资人这边又何尝不是陷入集体幻觉?某VC合伙人私下跟我说,现在看项目就像在赌场玩二十一点——“都知道概率游戏本质,但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能算出下一张牌”。最讽刺的是,越是强调“数据驱动”的机构,越容易陷入数字构建的楚门世界。
我见过最荒唐的尽调报告,用五页纸分析创始人大学时社交网络活跃度与创业成功率的相关性。结果呢?那个被算法标注为“高风险”的创始人,去年带着公司去了纳斯达克。而某个模型评分S级的项目,烧完三亿后只剩下一堆没拆封的办公桌椅。
三、 估值泡沫:集体催眠的狂欢派对
还记得2021年的低代码融资热潮吗?当时有个项目靠着一份PPT拿到2亿估值,投资人抢份额像抢春运火车票。现在回头再看,那种狂热与1637年荷兰郁金香泡沫何其相似——大家都知道花球茎不值那么多钱,但都相信会有更傻的人接盘。
这种集体催眠最可怕的是,即便最清醒的人也会被迫参与游戏。有个投资人跟我说实话:“我早知道那些SaaS估值离谱,但你不投,LP就说你错过赛道;你投了,至少能骗…哦不,能说服下一轮接盘。”看,连“骗”字都差点脱口而出了。
或许我们应该承认,投融资本质上就是戴着领带的赌博。那些精美的财务模型、复杂的条款设计,不过是给赌局穿上西装而已。真正决定成败的,往往是最不可量化的因素——比如创始人在关键时刻的直觉,或者投资人某天早上的心情。
下次当你修改BP或评估项目时,不妨问自己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如果没有后续融资,这件事还值得做吗?答案或许会让你后背发凉,但也可能让你找回创业最初的那个下午——那时你只有一个简陋的想法,却有着最真实的热情。
毕竟,资本应该是思想的燃料,而不是思想的牢笼。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9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