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陆家嘴的咖啡厅,我无意间听到隔壁桌两个创始人的对话。”我们这份BP改了十八遍,投资人还是说’再看看吧'”——穿灰色卫衣的年轻人搅动着凉透的拿铁,杯底的冰块发出焦躁的碰撞声。这种场景我见过太多次了,那些精心包装的融资文档,往往输在看不见的”人性暗礁”上。
融资需求书根本不是说明书,而是一封写给金钱的情书。但太多人把它写成了银行流水单。我记得三年前帮某个智能硬件团队改BP,创始人坚持要把37项专利全列在第一页。”投资人需要看到我们的技术壁垒”,他推着眼镜的样子像极了答辩现场的研究生。结果呢?第二天我就看到那位投资人把纸质版BP直接丢进了会场垃圾桶——厚度堪比新华字典的文档,连目录页都透着令人窒息的无趣。
真正致命的误区在于,所有人都忙着证明”我们要做什么”,却忘了交代”我们是谁”。有次在创投对接会,某个做预制菜的小伙子只用了三句话:”我外婆做了60年本帮菜,现在躺在ICU插着胃管。我想让年轻人五分钟吃上她的红烧肉,这是她手写配方的扫描件。”当时五个投资人中有三个掏出了名片——情感锚点比市场分析图表更有穿刺力。
现在很多BP喜欢堆砌”千亿赛道””颠覆性创新”这类宏大词汇,活像把ChatGPT的词库直接泼在PPT上。但你看真格基金最近投的那个小众项目,融资需求书里居然大胆写着:”目前月活只有2.7万,其中1.8万是我在知乎写段子骗来的”。这种带着幽默感的坦诚,反而让投资人看到了真实的用户获取成本。

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某家生物检测公司的融资策略。他们故意在市场规模预测页用浅灰色小字标注:”以上数据引自某某券商报告,其实我们怀疑他们瞎编的,真实规模可能需要用我们的产品重新定义”。这种打破第四面墙的写法,瞬间把路演变成了智商筛选器——看懂的投资人当场就约了尽调。
当然也有些血泪教训。去年有个做AR教育的团队,在”竞争对手分析”栏真诚写道:”比某某竞品差在内容储备,但创始人颜值高出47%”。自以为是的幽默换来投资人一句:”建议他们先融资整容”。你看,冒险可以,但要预判对方的笑点阈值。
现在我会建议创始团队在写融资需求前,先做件反直觉的事:把财务预测页全部删掉,用便签纸写下”如果只能骗一个人给我们打钱,会用什么理由”。往往那个带着体温的答案,才是撬动资本的真实支点。
毕竟投资人每天要看上百份BP,能让他们停下滑动的手指的,从来不是完美的数据,而是某个瞬间看见了自己二十年前在车库啃泡面的倒影。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9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