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半,我被手机震动惊醒。屏幕上跳动着朋友老陈的微信:”美股又崩了,明早A股怕是要难看。”后面跟着三个裂开的表情。我揉着眼睛苦笑——这已经是本月第四次深夜恐慌播报了。
老陈这种人我见得太多。他们像守夜人般盯着全球市场的风吹草动,把时差活成了焦虑的计时器。但真正有趣的不是数据本身,而是这些人在深夜做出的情绪决策如何像传染病般在开盘前完成跨洋接力。
记得去年在陆家嘴某私募的晨会上,投资总监用马克笔敲着白板说:”低开从来不是技术问题,是群体心理在K线上的投影。”当时我觉得这话太文艺,现在越想越深刻。前夜的美股、凌晨的亚太、开盘前的集合竞价…这些看似理性的价格发现机制,本质上是一场又一场的情绪拍卖。
最讽刺的是,真正的利空往往没那么可怕。比如上个月那次著名”乌龙指”,事后发现不过是某家量化基金的程序bug。但市场偏偏愿意相信最戏剧化的剧本——机构集体出逃?外资做空中国?政策突发转向?人们宁可编织阴谋论,也不愿承认市场偶尔就是会任性抽搐。
我越来越觉得,低开像是市场特有的”起床气”。经过十多个小时的休市,所有被压抑的不安在9:15集合竞价时突然爆发。那些在深夜反复咀嚼美联储讲话的基金经理,那些刷着财经APP难以入眠的散户,他们的集体潜意识在开盘瞬间被定价。
有个反直觉的现象:频繁担忧低开的人,往往最容易成为低开的制造者。就像老陈,每次半夜给我发完预警,第二天开盘必然挂跌停单卖出——他完美演绎了”预期自我实现”的悖论。这让我想起行为金融学里的镜屋效应:我们以为在分析市场,实际只是在折射彼此的恐惧。
真正值得警惕的不是低开本身,而是我们对待低开的条件反射。当某天市场顶着利空高开,那些习惯性”抢跑”的人反而会措手不及。就像2020年3月那波,多少人被反复打脸的行情教育得怀疑人生?
所以下次看到低开,或许该先问问自己:我是在响应事实,还是在应和人群的喘息?市场永远在开盘,但真正的交易者得学会在休市时保持清醒。
(写完看了眼窗外,东方既白。不知道今天又有多少恐慌单挂在集合竞价阶段,等着完成又一场集体情绪的变现。)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