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张喝酒,他第三杯下肚后突然红了眼眶:”我那三十万养老钱…当初销售经理可是拍着胸脯说比银行理财还稳。”窗外霓虹闪烁,照得他半白的鬓角格外刺眼。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们这代人或许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财富认知崩塌。
恒大理财最讽刺的地方在于——它本质上是个现代版”击鼓传花”,却披着金融创新的外衣。我记得2018年在珠江新城参加他们的产品推介会,西装革履的理财师用全息投影展示着”产融结合”的蓝图,会场里弥漫着香槟和欲望的气息。当时有个细节让我后背发凉:所有合同文本的风险提示条款,用的都是小六号浅灰色字体。
这种精心设计的认知操纵,让我想起心理学上的”锚定效应”。他们先抛出12%的预期收益率作为心理锚点,当你犹豫时,立刻展示广州塔旁在建的豪宅项目视频——看,实物资产抵押多稳妥。这种把虚无金融产品和具象钢筋水泥捆绑的叙事策略,简直是对人性弱点的降维打击。
更值得玩味的是参与者的自我催眠。我姑妈去年赎回部分本金后,非但没有警惕,反而加仓了更高收益的”尊享版”。她说:”恒大要是倒了,半个中国都要地震,国家不可能不管。”这种”大而不倒”的信仰,某种程度上成了最危险的担保幻觉。就像赌徒总相信下一把能翻盘,人们宁愿相信庞然大物不会崩塌,也不愿面对自己可能血本无归的事实。

现在复盘这场盛宴,最荒诞的或许是风险定价的彻底失效。当某个理财产品承诺的收益能覆盖三线城市的房贷月供,当菜市场大妈都在讨论年化回报率,这早已脱离投资本质,变成了群体性癫狂。我记得有次在电梯里听到两个高中生讨论恒大债券的久期策略,那一刻就知道,这个游戏快到终局了。
如今暴雷已过两年,但留下的后遗症远超想象。上周去佛山出差,发现很多家庭仍在用”前恒大时代/后恒大时代”来划分生活轨迹。有人失去了婚房首付,有人中断了留学计划,更可怕的是某种信任体系的永久性损伤——当最光鲜的龙头企业都能瞬间坍塌,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或许这场闹剧最大的启示是:在这个金融魔术横行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重新学习”怀疑”这门课。就像我爷爷那辈人永远把现金藏在米缸里虽然迂腐,但至少不会出现整个米缸突然数字归零的魔幻场景。有时候,最原始的避险智慧反而比复杂的金融模型更可靠。
(后记:老张最近开始研究比特币挖矿了,他说这次肯定不一样…)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9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