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浮沉录:当狂欢遇上集体记忆缺失
记得2015年那个闷热的夏天,我在陆家嘴某券商的交易大厅里,亲眼目睹一位大爷用颤抖的手指戳着红得发烫的屏幕,反复念叨着”再加十万,这次肯定不一样”。当时创业板平均市盈率早已突破150倍,但新开户数仍以每天30万的速度涌来——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场景,或许才是中国牛市最真实的注脚。
记忆的轮回与集体性失忆
纵观A股三十余年历程,牛市从来不是经济基本面的晴雨表,更像是一场周期性发作的集体癔症。2007年上证冲上6124点时,GDP增速是14.2%,而2015年5178点时的GDP增速已滑落至6.9%。这个悖论让我常想起古玩市场的赌石游戏——所有人都在赌皮层下的翡翠,但多数人最终剖开的只是普通砾石。
最吊诡的是,每次牛市来临前,市场总会患上选择性失忆。2019年科技股狂潮中,那些被爆炒的”元宇宙概念股”,其商业模式与2015年的”互联网+”妖股何其相似。就像《百年孤独》里那个反复患上失忆症的马孔多小镇,我们总需要有人在股票K线图上贴标签:”这是泡沫””正在估值回归”。

政策市的行为艺术
某位离任的证监会官员曾在酒酣时跟我说过:”A股的牛熊转换,本质是政策周期与流动性周期的双人舞。”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催生的牛市,2014年”一带一路”点燃的蓝筹暴动,乃至2019年科创板设立带动的科技狂欢,都在印证这个残酷的隐喻——散户们以为自己在冲浪,其实只是在人造浪池里扑腾。
我收集过一组有趣的数据:每次央行降准后的20个交易日内,创业板平均涨幅达18.7%,但其中真正实现业绩逆转的公司不足三成。这种政策传导的失真性,像极了小时候玩的传话游戏——最初”适度宽松”的指令,传到市场层面就变成了”杠杆猛干”。
韭菜的自我修养
去年在杭州某量化基金的年会上,听到个精妙比喻:A股散户就像《土拨鼠之日》里的比尔·默瑞,每天重复相同的错误但总期待不同结局。2015年追高暴风科技的那批人,在2021年又会精准踩中宁德时代的高点。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这句话在股市里简直是刻在每个交易账户上的墓志铭。
但或许我们该用更宽容的视角看待这种轮回。当我翻看父亲1992年认购证时代的手写交易笔记,发现其情绪波动曲线与2023年炒AI概念的95后们几乎重合。这种代际传承的非理性,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中国资本市场的独特韧性——永远有新鲜血液愿意为梦想窒息。
未来启示录
现在盯着北向资金流向图的年轻人,可能很难想象早期大户室里烟灰缸堆满烟头的场景。但技术表象的革新从未改变本质:市场永远在人性贪婪与恐惧的频谱间摆动。当我们用算法替代了直觉,用量化模型覆盖了经验,那些突然爆量的涨停板背后,依然跳动着与三十年前无异的投机心脏。
或许真正的进化发生在另一个维度。去年某次上市公司调研时,意外发现董秘办公室的《证券法》旁边,竟摆着《群体心理学》和《勒庞全集》。这个细节让我恍惚觉得,下次牛熊转换时,我们迎来的可能不再是简单轮回,而是段位更高的博弈游戏。
就在完稿这天,上证又一次突破3400点。我那位2015年在券商大厅相遇的大爷,听说最近开始定投半导体ETF——你看,历史的韵脚总是压得这么巧妙。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8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