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华尔街遇上陆家嘴:一场资本市场的“错位对话”》
去年在陆家嘴某家咖啡馆,我无意中听到两位基金经理的争论。一位坚持”美股才是价值投资的圣殿”,另一位则激动地拍着桌子说”A股才是认知变现的终极战场”。这场争论像极了当下中美股市的隐喻——看似在同一个时空对话,实则说着完全不同的语言。
美股的魅力在于它的”可计算性”。就像我那位在摩根士丹利工作了十五年的师兄说的:”在这里,每个小数点都有它的宿命。”确实,标普500的成分股们像是经过精密调试的仪器,财报电话会上的每个语气停顿都会被量化分析。但这种极致理性背后,藏着令人不安的假设——仿佛所有风险都可以被模型预测。2008年如此,2020年亦如此。
反观A股,简直像是一场永不停歇的烟火大会。去年参与某新能源龙头调研时,我被车间里”五年超特斯拉”的红色横幅震撼——这种在美国会被SEC请去喝咖啡的豪言壮语,在这里却是常态。有时候觉得A股投资者像在玩一种增强现实游戏,既要看财报数据,又要解读政策风向,偶尔还得琢磨”特色估值体系”的潜台词。
最讽刺的是,两边都在偷偷羡慕对方的特质。美国量化基金开始雇佣中文研究员解读”两会”精神,而中国机构熬夜盯着美联储点阵图的样子,像极了考前突击的学生。这种错位感让我想起彼得·林奇的那个比喻:”投资就像逛超市,但有些人非要用显微镜挑苹果,有些人却用望远镜找西瓜。”

流动性这个维度更有意思。美股的流动性像经过市政规划的喷泉,准时准点且可预测;A股的流动性则像山涧溪流,旱季时让人心焦,汛期时又汹涌得让人害怕。还记得某次创业板指数半小时拉升5%时,我的交易员朋友苦笑着说:”这哪是价值发现,简直是集体催眠现场。”
或许我们都陷入了非此即彼的认知陷阱。就像那个老笑话说的:美国投资者相信”树能长到天上”,中国投资者相信”风一定会来”。但现实是,在美联储缩表和中国房住不炒的双重变奏下,两边市场的底层逻辑都在重构。
最近让我失眠的是另一个问题:当 algorithmic trading 在美股占比超过80%,而A股散户交易量仍占60%时,我们说的”市场有效性”到底是指哪种有效?是数学模型的精确,还是群众情绪的诚实?这个问题可能比估值差异更值得深思。
站在2023年的十字路口,我突然觉得这两个市场像不同时区的钟表——当纳斯达克的算法在月光下计算市盈率时,上证指数的散户们正在晨光中讨论技术图形。它们报时的方式不同,但都在记录着同一个资本全球化时代的体温。
(写完最后一段时窗外正好传来早市摊贩的吆喝声,莫名觉得这比任何行情软件都能预示当天的市场情绪——至少在这里,在上海的清晨。)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8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