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去参加大学同学聚会,酒过三巡,话题从孩子教育转到投资理财。坐我旁边的老张突然拍桌子说:“我算是看透了,什么价值投资,什么长期持有,都是骗傻子的!”他去年重仓白酒股,现在亏了四十多万。桌上顿时安静下来,几个原本在讨论基金定投的同学也停下了筷子。
说实话,老张这话虽然偏激,却道出了当下很多人的困惑。我们这代人,从小被教育要勤俭节约、理性消费,可轮到投资理财时,却总是像个赌徒——要么盲目跟风,要么因噎废食。
我有个观察,不知对不对:中国人对理财的态度很分裂。一方面极度保守,银行存款永远是大头;另一方面又极度贪婪,总想着一夜暴富。这种分裂让很多人成了“理财人格分裂患者”——白天在办公室研究K线图,晚上回家又把现金塞进床底铁盒里。
去年我采访过一位私募基金经理,他跟我说了个有意思的观点:现在市场上90%的散户根本不缺理财知识,缺的是“亏钱的勇气”。这话听着刺耳,但仔细想想不无道理。我们太害怕犯错,结果反而错过了所有机会。就像学游泳的人死活不肯松开池边栏杆,嘴里还嚷嚷着要参加奥运会。

我自己的理财之路也挺可笑。2015年跟风买P2P,差点血本无归;2018年迷信“价值投资”,重仓某家电股被套三年;2020年又头脑发热去炒币,结果买在了山顶上。现在回头看看,最赚钱的居然是十年前无意中买的一套学区房——当时纯粹是为了孩子上学方便。
有时候我觉得,理财这件事被过度神话了。什么资产配置、风险对冲,对普通人来说真不如“量入为出”四个字来得实在。我认识一个收废品的大爷,靠着三十年如一日的节俭,不仅在老家盖了楼房,还给儿子在省会买了婚房。他连股票账户都没有,但比大多数天天看盘的人都过得好。
最近让我困惑的是理财的“娱乐化”。打开短视频平台,满屏都是“三天赚百万”的神话,理财博主比明星还受欢迎。年轻人把投资当成打游戏,买个基金都要挑“颜值高”的基金经理。这种娱乐至死的氛围,比单纯的投机更可怕——至少投机者知道自己是在赌博,而这些年轻人却以为自己在搞事业。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要骂我悲观了。其实我倒觉得,理财的本质从来不是发财,而是学会与不确定性共处。就像我那个亏了四十万的老张,最近居然开始学陶艺了。他说捏泥巴的时候特别安心,因为知道再怎么糟也糟不过股票账户。这大概是我听过最另类的理财心得。
或许我们都该承认,在理财这件事上,没有人是真正的专家。那些穿着西装在电视上侃侃而谈的分析师,回家可能也要被老婆骂乱买股票。既然如此,倒不如放轻松点——该定投定投,该存钱存钱,留点闲钱喝奶茶。毕竟人生最大的理财,是经营好自己的生活。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8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