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外汇券:藏在纸片里的时代密码
我至今记得外婆樟木箱底那几张泛黄的外汇券——它们被压在绣花手帕和银镯子之间,像几个不合时宜的闯入者。那是1992年我翻箱倒柜找糖吃时的意外发现,当时只觉得这些印着工农兵图案的纸片格外挺括,却不知它们承载着一个正在消失的平行货币宇宙。
1. 双重定价的荒诞剧
1979年外汇券的发行,表面看是为方便外宾消费,实则构建了精妙的价格双轨制。北京友谊商店里,标价牌都像得了精神分裂——用人民币标价的商品永远蒙着”暂无库存”的灰布,而外汇券柜台里的茅台酒和永久牌自行车却堆得像战备物资。我父亲单位的老会计曾偷偷算过,同样一台蝴蝶牌缝纫机,用外汇券购买相当于打了六折。这种明目张胆的价格歧视,在今天看来简直像魔幻现实主义小说。
2. 黑市里的汇率江湖
官方汇率1:1的遮羞布下,藏着更真实的民间汇率。我高中班主任王老师就干过”倒券”的勾当——每个周末骑着二八自行车去王府井,呢子大衣口袋里揣着用粮票换来的外汇券。他说最疯狂时1美元外汇券能换到10元人民币,这利润比当时他三个月工资还高。有趣的是,派出所民警往往睁只眼闭只眼,因为他们也需要这条灰色渠道给儿子买进口奶粉。

3. 特权货币的心理烙印
现在想来,外汇券最吊诡之处在于它制造的集体心理创伤。上海表姐回忆,80年代初她工作的华侨商店要求员工必须用外汇券买工作餐,结果每天中午都能看见中国员工捧着饭盒蹲在马路牙子上吃——因为他们”不配”坐在用外汇券装修的餐厅里。这种货币 apartheid 比价格双轨制更难消除,直到今天,某些高端场所服务员看到现金支付时下意识的皱眉,或许就是那个时代留下的肌肉记忆。
去年在潘家园旧货市场,我见到整套品相完好的79版外汇券标价3800元。摊主是个穿海魂衫的年轻人,他显然不知道这些纸片曾经能撬动怎样的资源与欲望。当我指出其中一张的防伪标记特征时,他惊讶的表情让我突然意识到:我们这代人是最后见过货币魔力的活化石了。如今电子支付时代,钱变成了手机里安静的数字,再不会有纸币摩擦的沙沙声,也不会有人为几张特殊纸片铤而走险——这到底是进步,还是某种集体记忆的永久性断电?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