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这位在券商干了十五年的老炮儿抿着威士忌突然问我:“你说现在这帮搞基金的,有几个真敢把自己的钱扔进池子里?”没等我接话,他自己拍着桌子笑了:“也就发起式基金那帮疯子,玩的是真金白银的投名状。”
这话糙理不糙。我研究过数据,2023年全市场新发的发起式基金里,基金管理人自购金额平均占到规模的19.8%——相当于每五块钱里就有一块是基金经理自己的家当。这哪是在做资产配置,分明是带着全部家当上赌桌。
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去年某知名科技主题发起式基金暴雷时,那位顶着“金牛奖”光环的基金经理,自己跟投的800万转眼缩水成300万。讽刺的是,根据合同条款,他管理费照收不误。这让我想起澳门赌场里的庄家:就算赌客输得精光,荷官的抽成一分不会少。
发起式基金最吊诡的地方在于,它用共担风险的表象掩盖了权责不对等的本质。基金经理押上百万资金看似壮烈,但比起动辄数十亿的管理规模,这点钱更像是个心理锚点——让散户觉得“经理都敢买我怕什么”。事实上,某些精明的操盘手早就通过结构化产品对冲了个人风险,所谓“共同承担亏损”更像是一场行为艺术。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模式确实筛掉了些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我跟踪过某中小盘发起式基金,那位85后基金经理每次调仓前都会在直播里絮叨:“这波操作把我丈母娘的养老金都搭进去了”——虽然可能是演技,但至少比那些永远端着精英架子的基金经理多了点人味儿。
现在的魔幻现实是,发起式基金正在沦为营销噱头。某TOP3基金公司去年发行的低碳主题基金,打着“高管集体跟投5000万”的旗号募了120亿,结果被扒出其中4800万来自员工持股计划——本质上就是左口袋倒右口袋的游戏。

或许我们应该换个视角:与其纠结基金经理投了多少钱,不如关注他们怎么投。我见过最狠的是个私募大佬,不仅把90%个人资产押进自家基金,还签了补充协议:只要净值跌破0.8,自动终止管理费提取。这种真刀真枪的玩法,才配叫利益绑定。
说到底,投资这场游戏里,愿意押上赌注的未必是高手,但不敢下注的肯定不是玩家。下次看到发起式基金宣传时,不妨多问一句:您这投的是诚意,还是行为艺术?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