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杭州文三路的一家咖啡馆里,偶然听到邻桌两位年轻人的对话。”你那个项目在杭州创业服务网上线了吗?””上了,但感觉和想象的不太一样…”这句话像一把钥匙,突然打开了我对这个号称”创业天堂”配套服务平台的思考。
杭州创业服务网,这个挂着政府背书的平台,表面上看是给创业者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完美解决方案——政策解读、融资对接、场地推荐,应有尽有。但真正用过的人都知道,这里藏着中国创业服务最典型的悖论:我们总想用标准化的网络服务,去满足最需要个性化解决方案的创业需求。
我认识一个做智能硬件的90后创业者小林,他的经历很能说明问题。去年他通过平台申请了”雏鹰计划”,系统自动匹配的导师是位传统制造业出身的老法师。结果每次见面,老法师都在劝他”别搞这些虚的,做点实业”。这种”精准匹配”的荒谬,让人哭笑不得。但更讽刺的是,当小林想更换导师时,系统显示”根据算法推荐,此为最优匹配”。
这让我想起硅谷著名投资人Paul Graham说过的一句话:”创业是不能被程序化的艺术。”而现在,我们却试图用一个政府网站把所有创业服务装进标准的表格和流程里。杭州创业服务网最受欢迎的板块是什么?出乎很多人意料,是”失败案例库”。创业者们在这里寻找的不是成功模板,而是那些血淋淋的教训。这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真正有价值的服务,往往不在设计者的计划之内。

平台最新的改版增加了AI咨询服务,号称能7×24小时解答创业问题。但上个月我测试时,问它”如何在预算有限时做用户增长”,它给出的答案是从百度百科上扒下来的”增长黑客”词条内容。这种表面智能实则机械的服务,不正是当下创业服务困境的缩影吗?
在直播带货大行其道的今天,杭州创业服务网依然保持着严肃的政务网站风格。我常想,如果这个平台能像淘宝直播那样,让投资人和创业者实时连线PK;或者像小红书那样,让创业团队分享真实的日常…也许会比现在这些整齐划一的”服务清单”更有温度。毕竟,创业从来都不是填表格走流程,而是一场充满意外和即兴发挥的冒险。
说到底,杭州需要的不只是一个信息聚合平台,而是一个能让创业生态真正流动起来的”场”。这个场里应该有偶然的相遇,有激烈的碰撞,有不按套路出牌的惊喜。毕竟,当年马云在湖畔花园创业时,可没有什么”标准化服务套餐”。
也许某天,当杭州创业服务网不再试图”服务”创业者,而是学会”陪跑”创业者时,它才能真正配得上这座创业之都的野心。到那时,在杭州的某个咖啡馆里,我们听到的对话可能会变成:”你知道吗?我在创业服务网上认识了个疯子,我们一起想出了个绝妙的主意…”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