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之下:当科技基金撞上人性悖论
上周和老王喝咖啡——他是某风投的合伙人,我们习惯在国贸三期楼下那家总飘着过萃味的咖啡馆碰头——聊起最近科技投资圈的热词“光华科技基金”。他抿了一口拿铁,突然笑了:“你说,这帮人到底是真信自己在改变世界,还是单纯想给资本穿件新外套?”
这话像根针,扎破了许多人精心维护的泡沫。光华科技基金,名字听着就带着某种使命感,仿佛自带圣光。但说实话,我始终对这种将“科技”和“公益”捆绑的叙事保持警惕。不是说我反对科技进步或慈善,而是当这两者被资本裹挟时,总会产生某种诡异的化学反应。
记得三年前在深圳湾创业大街,我见过一个做AI教育项目的90后创始人。他拿着光华系基金的投资,PPT上写满了“用算法消除教育资源不平等”的豪言壮语。但酒过三巡后,他吐露真言:“其实最关键的是怎么把每台智能终端的获客成本控制在83块以下。”那一刻,他背后LED屏幕上滚动的“科技向善”标语显得特别滑稽。
这或许就是当代科技慈善的悖论:我们越是高喊宏大的使命,就越容易陷入细节的功利算计。光华基金们喜欢投资那些能产生漂亮“社会影响系数”的项目——比如给山区学校捐平板电脑,却很少问孩子们是否真的需要又一个电子设备,或者这些设备三个月后会不会因为缺乏维护变成废铁。
更让我担忧的是某种技术救世主情结。去年某次行业论坛上,一位基金管理人激情澎湃地宣称:“用区块链就能解决公益资金透明度问题!”当时我真想站起来问问他,是否知道西部某个村庄连4G信号都时断时续。这种用技术方案解决非技术问题的思维定式,像极了拿着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
但话说回来,我并非全盘否定这种尝试。去年在贵州见过一个真正令人动容的项目——某基金资助的农业无人机项目,没有追求花哨的AI算法,就是帮老乡们做最简单的农药喷洒。负责人是个晒得黝黑的工程师,他说:“这里不需要改变世界,只需要让每亩地多收三十斤玉米。”这种脚踏实地反而让我看到科技慈善的另一种可能。

也许我们需要重新理解“光华”的定义。真正的光芒不该是发布会上的镁光灯,而是像那个贵州项目一样,能照进现实褶皱处的微光。科技基金如果真想创造价值,或许该少些追逐风口的躁动,多些“蹲在地头听农民唠嗑”的耐心。
离开咖啡馆时,老王突然说:“知道吗?现在最讽刺的是,很多基金的社会影响力报告,比他们的财务报告还厚。”玻璃门外,国贸桥下车流如织,每辆车里可能都坐着某个正在构思下一个“改变世界”提案的年轻人。
但愿下次喝咖啡时,我们能聊点不一样的故事。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7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