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谈论169101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说实话,第一次听说169101这个代码时,我正坐在陆家嘴某家咖啡馆里,耳边飘过几个西装革履人士的谈话片段。他们把这个数字组合念得如此顺口,仿佛在谈论自家门牌号般熟稔。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在这个被代码和数字统治的金融世界里,我们是否已经忘记了投资最本真的模样?
我记得三年前帮表姐打理她的养老金账户时,第一次认真研究了这个代码背后的故事。当时她的账户因为重仓某只热门科技股暴跌了30%,整个人焦虑得每天给我打三个电话。我把她的持仓调整到以169101为代表的指数基金上时,她疑惑地问我:“就这么几个数字,能比我自己选股更靠谱?”
事实证明,一年后她的账户不仅收复失地,还跑赢了90%的主动型基金。这个结果让我开始反思我们这个行业最讽刺的悖论——越是专业的投资者,越难以承认自己无法持续战胜市场。就像那些在拉斯维加斯泡了太久的赌徒,明明知道概率站在庄家那边,却总相信自己能成为例外。
最近读到一份令人沮丧的数据:过去十年里,超过80%的主动基金管理人输给了指数。但吊诡的是,资金依然源源不断涌入那些收取高额管理费的主动基金。这让我想起彼得·林奇说过的那句俏皮话:“选股就像找对象,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眼光独到,直到离婚法庭上见分晓。”
某种程度上,169101这类产品正在悄无声息地重塑整个资管行业的生态。上个月和一位公募基金的老朋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说现在新入行的研究员都快失业了——“以前我们要熬夜写几百页的投研报告,现在客户直接问:你们能跑赢指数多少?”
但最让我担忧的或许是另一个现象:当被动投资成为主流,市场会不会变得越来越“懒”?就像一片没有啄木鸟的森林,虽然看起来枝繁叶茂,却可能正在积累系统性风险。这个想法最近一直困扰着我,特别是在看到某些成分股明显被高估的情况下。

话说回来,作为一个经历过三轮牛熊的从业者,我越来越觉得投资本质上是一场与人性弱点的博弈。而指数基金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用最机械的方式帮我们克服了“追涨杀跌”的冲动。就像给情绪安上了一个稳压器,虽然平淡,却意外地有效。
最近有个有趣的发现:我的那些最赚钱的客户,往往是对自己投资组合关注最少的人。有个持有169101五年的客户,上次登录账户居然是因为忘记密码。而整天频繁操作的那位,今年光交易手续费就付了账户价值的3%。
也许我们应该重新理解“主动”与“被动”的真正含义。真正的主动不是频繁交易,而是主动选择克制;真正的被动也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把专业的事交给经过时间验证的机制。就像好的导演懂得什么时候该让镜头自己说话,而不是每个画面都加上炫技的特效。
写到这儿,我突然想起那个经典的华尔街笑话:“怎么让一个基金经理破产?给他足够的时间和一个指数基金作为参照系。”这个笑话之所以经久不衰,大概是因为它刺痛了我们最不愿承认的真相。
所以下次当你看到169101这串数字时,不妨把它想象成一面镜子——照见的不仅是资产价格的波动,更是我们每个人内心对贪婪与恐惧的掌控能力。在这个意义上,选择投资什么从来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个哲学命题。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的第二天,我把自己的股票仓位又减持了10%加到指数基金里。知行合一,从来都是投资中最难的那部分。)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7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