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楼下便利店买烟时,老板老张突然拉住我:”小陈啊,你说现在开什么店最赚钱?”他指着对面新开的无人便利店,眼神里透着焦虑。这已经是今年第三次有人问我这个问题了。有趣的是,每个提问者脸上都带着相似的迷茫——就像在赌场里拿着最后筹码的赌徒,期待有人能告诉他必胜的号码。
但恕我直言,这个问题本身就有毒。
一、被”开店思维”困住的创业者们
大多数人的思考路径是这样的:先决定要开店→然后筛选项目→最后找地方。这个顺序简直荒谬得像是先买婚纱再找对象。我表弟去年就是这样栽的跟头——他痴迷于网红泡面店的概念,在CBD砸了40万,结果三个月后关门大吉。最讽刺的是,转让店铺的正是上一位怀揣”开奶茶店稳赚”梦想的创业者。

二、逆向思考:从”人”开始而非从”店”开始
我认识个95后姑娘小王,她的创业路径值得玩味。先在写字楼里做代购,发现白领们对即食健康餐的需求后,用微信群接龙测试订单量,最后才在消防通道旁租了个3平米的角落做厨房。现在?她拥有6个这样的”幽灵厨房”据点。
这才是现代创业该有的样子:先找到真实需求,再让经营形态自然生长。就像生物进化,功能决定形态,而不是相反。
三、那些正在消失的”开店”机会
让我们做个思想实验:五年前火爆的店铺类型,现在还剩多少?答案可能会让你后背发凉。我整理过本市的商业数据,发现这些店铺死亡率最高:
– 单纯卖手机的数码店(被电商碾压)
– 传统图文打印店(被在线设计平台取代)
– 没有特色的奶茶店(死于行业大逃杀)
而活下来的,都是把”店”作为体验入口的玩家。比如我家附近那家修车行,老板老周把1/3面积改成了车友俱乐部,现在靠改装定制和周边产品赚得盆满钵满。
四、更危险的思维陷阱:”找蓝海”
每当有人说要寻找”没人做的蓝海项目”,我就想给他讲个真事。去年有创业者发现我们城市没有专门卖蒙古奶酪的店,兴奋地以为发现了商机。结果呢?这个”蓝海”之所以空白,是因为本地人根本不吃这种奶酪。
市场需求就像地下的暗河,你得先打井试探,而不是看着干燥的地表就决定在哪里建水库。
五、我的另类建议:先别开店
如果你手里有20万创业资金,不妨试试这个危险但真实的方法:
1. 用5000元做最小可行性测试(比如摆摊、快闪店)
2. 把15万留着迭代升级
3. 剩下4.5万当作试错学费
记住,在这个时代,店铺只是变现的终端之一。我认识最成功的”店主”,其实80%订单来自小红书和抖音,他的实体店更像是个拍摄场地。
尾声:
回到老张的问题。两周后,他把便利店一角改成了社区团购自提点,货架上出现了附近阿姨们自制的小菜。昨天去买烟时,他正给几个老街坊推荐新到的土鸡蛋——这场景,可比对面冷清的无人便利店鲜活多了。
所以真正该问的或许是:在你每天经过的地方,人们究竟为什么愿意停下脚步?答案,可能就藏在那些被忽略的日常对话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