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您最近的股票账户波动异常,我们有专业投顾可以帮您优化策略…” 上周三接到这个自称慧研智投的推销电话时,我正在厕所手忙脚乱地给三岁女儿换尿布。这种荒诞的场景反差,倒让我突然对这类金融科技公司产生了某种病态的探究欲——毕竟,连巴菲特都说要在别人恐惧时贪婪,那当推销电话在屎尿屁的日常中响起时,或许正是观察行业真相的最佳时机?
—

一、当”智能投顾”遇上菜市场经济学
慧研智投官网首页滚动播放的”AI量化选股胜率92.3%”标语,总让我想起小区菜贩王婶的招牌:”全市场最甜西瓜,不甜不要钱”。有趣的是,王婶至少允许顾客先尝后买,而这些挂着科技头衔的金融公司,却总把最关键的风控模型和算法逻辑藏在”商业机密”的黑箱里。
去年我参加某金融科技展会时,曾故意用外卖小哥的口气向某家竞品的技术总监提问:”您家AI是咋学会炒股的?”对方脸上闪过一瞬的尴尬,旋即开始大谈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这场景像极了中医世家出身的健身教练,用”经络学说”给你解释蛋白粉增肌原理。
—
二、那些被刻意模糊的”服务边界”
翻遍慧研智投的合同条款,最耐人寻味的是这句:”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决策风险由客户自行承担”。这话术精妙得堪比魔术师的障眼法——既用”智能””科技”的光环吸引你付费,又用法律条文把责任撇得干干净净。我那个开律所的老同学戏称这叫”薛定谔的金融服务”:在你亏钱之前,永远无法确定它算不算诈骗。
更吊诡的是他们的收费模式。39800元的年度VIP服务号称能获取”机构级策略”,但仔细算笔账就会发现:如果真存在年化稳定超20%的策略,他们何必靠卖服务赚钱?这个简单的算术题,却被包装在”科技赋能””知识付费”的新衣下,像极了把菜籽油当量子精油卖的保健品套路。
—
三、从”荐股群”到”智能投顾”的进化史
记得2008年牛市时,各种”涨停板敢死队”的QQ群盛行。如今这群人不过是把阵地转移到了企业微信,给老套路套上了”大数据分析”的新马甲。某次我伪装成小白客户咨询时,对方客服发来的”独家研报”里,赫然带着某财经网站的转载水印——这种荒诞感,就像在米其林餐厅吃到了预制菜。
不可否认,慧研智投的UI设计确实比十五年前的”炒股软件”精致得多。但当我测试其”智能诊股”功能时,输入贵州茅台和输入暴风科技得到的建议都是”逢低布局”,这种科技时代的”正确的废话”,与其说是人工智能,不如说是人工智障。
—
四、一个残酷的金融黑暗森林法则
在这个行业浸淫多年后,我总结出一条规律:但凡强调”科技”二字的金融服务,往往在回避真正的金融问题。就像相亲时对方如果不断炫耀包包手表,大概率是在掩饰性格缺陷。真正优质的投顾服务,应该像老中医问诊般关注你的风险承受能力、现金流状况等”体质特征”,而非用花哨的K线预测来制造焦虑。
最近证监会公布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合规管理办法》中,特别强调不得”以任何形式承诺收益”。当我看到这条时,突然想起女儿幼儿园教的道理:真正对你好的人,不会用”保证不哭”来卖糖果。金融科技这行当,或许最该补的不是编程课,而是最基本的商业伦理课。
(写完这篇文章后,我顺手回拨了那个推销电话:”请问你们的AI模型,能预测我女儿什么时候学会自己擦屁股吗?”——有些问题的荒谬程度,本身就已经是答案了。)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