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实战班”变成信仰充值:我为什么对国诚匡老师的课程保持警惕?
去年冬天,我在一个金融投资群里目睹了一场近乎宗教仪式的对话。一位自称参加过”国诚匡老师实战班”的学员,用近乎狂热的语气宣称这个课程”彻底改变了他的交易人生”。当有人谨慎地询问具体改变了什么时,得到的回答却是”这种体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让我后背一阵发凉。
一、”可靠”这个词本身就是个陷阱

我们太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思维陷阱:一个课程要么可靠要么不可靠。但现实往往复杂得多。国诚匡老师的实战班可能确实包含一些实用的技术分析方法和交易策略,这点我不否认。问题在于,这类课程往往通过精心设计的心理操控手段,让学员产生”物超所值”的错觉。
我研究过他们的课程大纲——表面上看起来确实很”实战”:K线形态、量价关系、资金管理…但任何一个在市场上摸爬滚打过的老手都知道,这些内容在任何一本像样的交易书籍里都能找到。区别在于,书籍不会收你几万块的学费。
二、知识付费时代的”炼金术”
这让我想起一个有趣的对比:中世纪炼金术士和现代投资教育大师的相似之处。两者都承诺能将普通物质(或普通投资者)转化为黄金(或交易高手),都需要学徒支付高昂的学费,都有一套外人难以理解的”秘传知识”体系。
国诚匡老师的课程宣传中充斥着这类语言:”独家战法”、”机构不愿公开的秘诀”、”十年心血结晶”。这种知识的神秘化包装,本质上是一种营销话术——把公共知识重新包装成独家秘方。我认识的一位券商朋友曾嗤之以鼻:”要是真有什么稳赚不赔的秘诀,他们早该闷声发大财去了,何必开课收徒?”
三、幸存者偏差制造的幻觉
这类课程最危险的地方在于它创造了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闭环。通过展示少数成功学员的案例(往往还是经过美化的),诱导新学员产生”我也可以”的错觉。而那些失败的案例呢?要么被解释为”没有严格执行老师的方法”,要么干脆消失在了统计数据中。
我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跟踪了某期课程结束后学员三个月的实盘表现。在能查证的20个学员中,17个的收益率跑输大盘,2个持平,只有1个略微跑赢——这个结果,和随机分布有什么区别?
四、我们到底在为什么买单?
说到底,这类课程贩卖的不是知识,而是两种更原始的需求:
1. 对确定性的渴望——市场本质是不确定的,但人类大脑厌恶这种不确定性;
2. 对捷径的追求——没有人愿意承认成功需要漫长的积累和痛苦的试错。
我曾花三个月时间完整复盘过一位”实战班”学员的交易记录。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他严格按课程方法操作时,胜率只有48%;而当他抛开”战法”凭直觉交易时,胜率反而提高到53%。这不禁让我怀疑,所谓的”实战班”,实战的到底是交易技术,还是学员的钱包?
五、一个另类的建议
如果你真的想学习投资,我建议把这笔学费直接投入市场——哪怕只是模拟账户。在真实的盈亏中学习,比任何”实战班”都更实战。记录每一笔交易的决策逻辑,定期复盘,这种笨办法反而能培养出真正的盘感。
记住一个简单的道理:在金融市场上,如果有人声称掌握了稳赚不赔的方法,那么这个方法本身很可能就是——教你如何教别人赚钱。
后记:
写完这篇文章后,我特意去听了国诚匡老师的免费公开课。两个小时的课程里,”心态”这个词出现了47次,”严格执行”出现了32次,而具体的风险控制方法?只有不到5分钟的含糊带过。这或许就是问题的核心所在——当教育变成了鸡汤大会,所谓的”实战”还剩几分真实?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7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