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上周给我发了个理财博主的短视频,封面用鲜黄大字写着“年化20%!小白闭眼操作”。我点开看了三分钟就关掉了——不是因为他讲得不好,恰恰是因为讲得太完美了,完美得像超市冷冻柜里的速冻饺子,每个褶皱都长得一模一样。
这让我想起三年前在陆家嘴咖啡厅偶遇的老张。他当时捏着杯冷萃和我吐槽:“现在年轻人算收益率,比计算前任分手费还精细,却忘了问这笔钱到底要去哪儿干活。”老张管理过百亿基金,现在跑去大理种咖啡豆,他说看透了数字游戏里最荒诞的部分:我们总在追求精确的收益率,却对资金流向一无所知。
去年我试水了某网红推荐的“智能定投”,结果发现所谓AI调仓,本质是每月自动扣款买指数基金,手续费比传统渠道贵0.5%。最讽刺的是,当我在季度报告里发现该产品重仓了某爆雷房企债券时,APP推送的弹窗还在吹嘘“算法规避风险能力超人类230%”。
或许我们该承认,理财的本质从来不是数学题而是心理战。当我看到某款理财产品标注“历史年化4.8%”时,总会下意识换算成每月赚多少奶茶钱——这种思维就像用体温计量水温,看似精确实则荒诞。真正让我睡安稳的,反而是去年心血来潮投资的社区绘本馆,虽然年收益还不到2%,但每次看见孩子们抱着绘本冲出门的样子,比收到银行短信痛快十倍。

现在特别理解为什么大空头里那个医生听说自己的CDO产品时暴怒:“我不在乎多少个基点,只想知道我的钱是不是在给殡仪馆放贷?”当前理财市场最缺失的,或许正是这种带着体温的质问。
最近让我警觉的是某些“稳健型”理财开始挂钩雪山度假村项目,宣传页上用极小字标注“预期收益基于客房入住率≥85%”。这让我想起2008年雷曼兄弟倒台前,那些被包装成3A级的次贷产品——历史从来不会重复,但会押着相似的韵脚。
或许真正的收益不该只是账户数字的膨胀。上周我把准备买某网红理财产品的三万元,转而预付了老家民宿未来十年的探亲住宿费。折算下来年收益可能是负的,但想到今后每个春节都能省下抢机票的焦虑,这种确定性反而让我感受到奇特的财富自由。
说到底,当理财博主们都在教你怎么让钱生钱时,或许我们更该问问:这些疯狂繁殖的数字,最终要把我们带向什么样的生活?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