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又有个朋友兴冲冲告诉我,花6998报了某机构的”财富自由实战营”。看着他眼里的光,我没忍心说破——这已经是他三年里第四次为理财课买单了。
说来讽刺,我最早接触这类培训是在2018年。当时在某五星级酒店会议室,穿着阿玛尼西装的讲师正用保时捷车钥匙敲着投影幕布:”你们穷是因为认知配不上财富”。台下坐着抵押房产的中年人、刷信用卡的大学生、攥着养老金的阿姨,每个人眼里都燃着同样的火。那天最后半小时的”限时优惠”环节,现场POS机刷爆了三台。
这些机构最精妙的设计在于,他们贩卖的不是知识,而是焦虑的解药和阶级跃迁的幻觉。你交的学费本质上是为”马上就能暴富”的错觉支付的精神麻醉费。我跟踪过某平台数据,他们的完课率始终卡在7%左右——这和赌场故意设置的少量赢家概率惊人相似,既要让你尝到甜头,又要让你永远欲求不满。
更吊诡的是,真正的理财高手根本不会去上课。我认识的那个隐形富豪,现在每天早上的固定功课是给院子里的三十多盆兰花浇水。问他投资秘诀,他就眯着眼笑:”等哪天花全开了,我带你看个好东西”。三年过去了,我连K线图都没见他打开过。
最近这些机构开始转型搞”圈子经济”。某知名财商教育平台线下私董会,入会费20万起步。结果你猜怎么着?去年最赚钱的”项目”是会长牵头的茅台抢购群和深圳回迁房指标倒卖——这哪是理财培训,分明是资源掮客的新型包装。
当然我得承认,去年某次试听课确实让我惊掉下巴。90后主讲人直接把交易账户投屏展示,当场用30万本金做空生猪期货,两小时赚了17万。但后来查证发现,那天的行情波动幅度是半年最大,这种小概率事件就像教你中彩票后如何规划奖金。
或许我们该重新定义”理财教育”。真正的财商应该是:能看穿年化15%保本理财的陷阱,懂得延迟满足比杠杆更重要,明白自己认知边界在哪里。这些道理菜市场大妈都懂,但穿上西装放在酒店会议室,就值得让人刷爆信用卡。
(写完这段我看了眼基金账户,嗯,今天又绿得挺别致)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