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二,我又一次踏进了中国农业银行的那家支行——说实话,每次走进去都像踏入了一个奇妙的时空隧道。大理石地面光洁得能照出人影,叫号机的电子音机械地重复,而角落里那位白发苍苍的老伯正颤巍巍地填着汇款单,仿佛与隔壁用手机银行秒转账的年轻人活在两个平行世界。
这让我不禁思考:农行究竟在服务谁?或者说,它试图成为谁?
表面上看,农行和其他大行没什么不同——庞大的体量、标准的流程、无处不在的网点。但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它的灵魂深处还留着土地的印记。我曾在西北某个小县城见过农行的移动服务车开进山村,工作人员用当地方言教老人识别诈骗短信。那一刻,它不像一家银行,倒像是个带着金融工具箱的乡村医生。
也许这就是农行最矛盾的地方:它既要保持国有大行的庄重,又要蹲下身来倾听土地的心跳。我认识的一位信贷员说过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我们放贷看的不只是报表,更是田里的庄稼和圈里的牲口。”这种近乎原始的风控逻辑,在数字化浪潮中显得格外珍贵,却也格外脆弱。

说到数字化,农行的转型之路总让我联想到一头大象跳芭蕾。它的掌银用户数已突破X亿(具体数字总是变,但规模毋庸置疑),刷脸支付、智能客服这些时髦玩意儿一个不少。但每次看到穿着工装的大叔在智能柜员机前手足无措,而工作人员耐心示范时,我总觉得这种“科技普惠”比冷冰冰的无人银行更有人情味——虽然效率可能低些。
最让我担忧的是农村金融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农行有近一半网点分布在县域,这些网点很多根本不赚钱。在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商业逻辑下,这些网点本该被优化淘汰。但若真如此,那些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需要小额贷款的农户该怎么办?某种程度上,农行承担着金融机构不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这既是它的软肋,也是它的铠甲。
有意思的是,现在连农行都在大力推广线上业务。手机一点,贷款到账,确实方便。但我总怀疑,当信贷决策完全交给算法,那些无法被数据化的信用——比如一个农户的勤勉程度、一个村子的邻里评价——会不会从此消失?金融效率的提升,是否以某种人情温度的消退为代价?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思考“银行”的定义。对都市白领而言,它是个实现财富增值的工具;但对偏远地区的居民来说,它可能是存折上熟悉的印章、信贷员每年开春的到访、甚至是一种生活仪式。农行之所以特别,正因为它同时承载着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期待。
下次你去农行,不妨多停留片刻。看看那些攥着存折来取养老金的身影,看看LED屏上滚动的惠农贷款政策,再看看窗外呼啸而过的共享单车——这家银行就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金融进化史上最复杂的色彩光谱。
说到底,银行服务的终究是人。而人的需求,从来都不只有一种标准答案。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7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