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陆家嘴的一家咖啡馆,我无意中听到两个投行人士的对话。“这笔交易性金融资产下周必须出手,波动太大扛不住了。”其中一人搅动着拿铁,语气里带着疲惫。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所谓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本质上不过是一场精心包装的赌博——只不过赌场换成了交易所,筹码变成了金融工具。
被美化的投机游戏
会计准则里那些冷冰冰的定义,说什么“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翻译成人话其实就是:我们买这些资产就是为了短期倒卖赚钱。但奇怪的是,业界总爱给这种投机行为披上专业的外衣。我记得刚入行时,导师神秘兮兮地说:“交易性金融资产是我们的秘密武器。”后来才发现,所谓的“武器”往往是把双刃剑,一不小心就会割伤自己。
有个讽刺的现象:越是市场波动剧烈的时候,这类资产的交易就越活跃。2022年美联储加息周期中,我亲眼见证某个对冲基金的单日损益波动堪比过山车——早上还盈利800万,收盘时倒亏1200万。你说这是投资?我倒觉得更像在澳门玩百家乐,只不过赌客们穿着定制西装而已。

人性驱动的数字游戏
最让我困惑的是,明明知道这类资产的定价充满主观性,大家却依然沉迷于这个游戏。也许就像心理学家说的,人类对随机奖励的痴迷是刻在基因里的。交易员们盯着闪烁的屏幕,那种肾上腺素飙升的感觉——确实比老老实实做价值投资刺激多了。
我认识个基金经理,他把交易性金融资产称作“金融鸦片”。这话虽然难听,但某种程度上戳中了要害。当你习惯了一天之内赚取半年工资的快感,谁还耐得住性子去做长期投资?这种即时反馈的魔力,让多少专业人士最终变成了披着羊皮的赌徒。
准则背后的认知陷阱
有意思的是,会计准则要求这类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但所谓的“公允”经常变成自欺欺人的数字游戏。我记得有次审计时,同一个衍生品产品,三家券商给出的估值能差出15%——这哪是公允价值,分明是“随心所欲价值”。
更吊诡的是,这种会计处理方式反而加剧了市场波动。当所有机构都在追涨杀跌,资产负债表随着市场情绪起舞,所谓的“公允价值”就变成了集体幻觉的温度计。有时候我不禁怀疑,我们是不是在用一个有缺陷的尺子,丈量着本就不稳定的市场?
在投机与投资间走钢丝
经过这些年,我渐渐形成了个可能不太主流的观点:真正优秀的投资者,应该把交易性资产控制在最低限度。这不是说完全不做短线交易,而是要清醒地认识到——这本质上是在和时间赛跑,和人性博弈。就像我那位在2008年危机中幸存下来的前辈说的:“当你把交易当成主业,市场迟早会收学费。”
现在的市场越来越让人看不懂。加密货币、NFT、各种结构化产品…新型“交易性资产”层出不穷。但万变不离其宗,核心还是那个古老的问题:我们是在投资,还是在赌博?也许区分二者的根本不是资产类型,而是持有者的心态和 timeframe。
最近和一位转型做价值投资的老交易员喝酒,他苦笑着说:“以前觉得天天交易是在掌控市场,现在明白了,那只是被市场玩弄而已。”这句话像记重锤,让我重新审视自己账户里那些“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真正价值。
说到底,金融工具本身没有善恶,关键看谁在用、怎么用。但当整个市场都沉迷于短期交易的快感时,我们是不是该停下来问问自己:这到底是在创造价值,还是在玩一场零和游戏?也许真正的智慧,不在于频繁交易,而在于知道什么时候该坐在牌桌边,什么时候该起身离开赌场。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