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下午,我第3次拨通微众银行的客服热线。手机屏幕上显示等待时长”预计7分钟”,听筒里循环播放的钢琴版天空之城已经放到第4遍。就在我准备挂断时,电话突然被接起——却是一把过于字正腔圆的嗓音:”您好,我是智能客服小微…”
这年头,连银行都开始用AI接电话了。
说实话,我第一次接触微众银行时,完全被他们的互联网基因惊艳到了。不需要排队填表,不用对着柜员假笑,动动手指就能开账户,这种体验在五年前简直是天方夜谭。但如今当我真正需要人工帮助时,却像在玩一场数字迷宫游戏——每次按0要求转人工,AI都会礼貌地回答:”请告诉我您的问题,我会尽力帮您解决。”
有个现象特别有意思:越是科技感十足的金融机构,越执着于用AI过滤客户咨询。某种程度上这能理解,毕竟微众作为国内首家互联网银行,天生就带着用技术降本增效的使命。但有时候我不禁怀疑,当我们把太多服务环节交给机器,是否正在不经意间消解银行业的”人情味”本质?

记得去年帮我母亲处理账户问题时,老太太对着手机说了十几遍”转人工”,最后气得差点摔手机。后来还是我在微博上找到客服经理的隐藏联系方式才解决问题。这种体验让我意识到,数字鸿沟可能比我们想象中更难跨越——即便是在号称”普惠金融”的互联网银行体系里。
不过话说回来,微众的AI客服确实在某些方面表现惊人。有一次我凌晨三点咨询贷款费率,机器人不仅立即给出精确计算方案,还贴心地提醒我注意休息。这种7×24小时在线的服务能力,传统银行确实难以企及。但反过来想,当金融咨询变得像查询天气一样随时可得,我们是否也在失去对资金该有的敬畏感?
最近和做Fintech的朋友聊天时听到个有趣观点:未来银行业的竞争,可能不再是利率高低或理财产品多寡,而是谁家的AI更能读懂人心。微众显然深谙此道,他们的智能客服正在尝试识别用户情绪——当检测到客户语速变快、音调升高时,系统会自动提升处理优先级。
但这又引出了新的忧虑:如果连我们的焦虑都能被算法量化,金融隐私的边界究竟在哪里?或许某天,AI客服会比我们自己更早发现财务危机的前兆。
挂掉那通电话前,我故意用很快的语速说:”我要投诉你们系统”。三秒沉默后,听筒里终于传来人类的声音:”先生您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你看,关键时刻,还是得靠”人工”这两个字当通关密语。
(后记:第二天我收到微众的满意度调研短信,顺手回复了”建议保留人工客服通道”。两小时后收到系统回复:”您的建议已收录,编号CT20231012008″。不知道这条建议会不会先被AI分析一遍,再决定是否呈递给人类主管?)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