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牛市成为全民鸦片:我亲历的股市魔幻现实主义
去年深秋某个凌晨三点十七分,我盯着手机屏幕上跳动的K线,突然听见隔壁传来压抑的抽泣声。后来才知道,住我对门的王老师在那天爆仓了——这位教了二十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副教授,用房贷尾款全仓杀入了某支“元宇宙概念股”。
股市从来不是数字游戏,而是人性炼狱。每当看见“天天向上”这四个字,我总会想起证券公司大厅里那些油光发亮的额头,那些把老年机换成智能机就为了安装炒股软件的苍老手指。他们相信的不是技术分析,而是某种弥漫在空气中的集体幻觉,就像传销组织里被反复灌输的成功学鸡汤。
我至今记得2007年牛市巅峰时,楼下修车铺的老张突然开始用金丝楠木烟斗抽中华。他神秘地告诉我:“昨天赚了辆帕萨特。”当时上证指数像脱缰野马冲向6124点,菜市场大妈讨论股票的热情远超菜价。但仅仅一年后,老张的烟斗换回了红梅烟,有次醉酒后他盯着K线图喃喃自语:“这绿油油的,比我媳妇种的韭菜还旺盛。”
或许我们都陷入了某种现代性谵妄——把随机波动的曲线错认成命运阶梯,将投机暴富美化为“财富觉醒”。某私募基金经理私下跟我说过真相:“所谓价值投资,不过是套牢后的精神胜利法。”这个行业最讽刺的是,真正赚钱的从来不是炒股的,而是卖铲子的券商、收管理费的基金、开培训班的大V。

最近年轻人把炒股称为“新型赛博赌博”不是没道理。当某支ST股因为主播喊单就能涨停,当上市公司改名“科技有限公司”就能市值暴涨,我们其实早已背离了股市的本源。我认识个95后程序员,他写的量化交易程序会监测李佳琦直播间——只要听到“买它”超过特定分贝就自动下单。荒诞吗?但这支策略上个月收益率确实跑赢了沪深300。
有时候觉得A股像个巨大的行为艺术现场。科创板某企业上市首日涨400%,市盈率突破千倍,创始人接受采访时激动地说:“我们一定要对得起投资者的期待。”台下基金经理们礼貌鼓掌,转身却在朋友圈吐槽:“这公司能不能活过三年都是问题。”你看,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所有人却都配合演出。
或许真正的“天天向上”不该指向账户余额,而是认知层面的跃迁。经历过三轮牛熊转换后,我反而开始欣赏起日本股神的禅意:他在交易室挂“观天之道”的条幅,每年只交易三次,认为“过度操作是对市场的不尊重”。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学自行车,父亲总说别看脚下坑洼,要望向前方地平线。
当下一次牛市号角吹响时,或许我们该多问几句:向上的究竟是资产价格,还是被欲望扭曲的认知?当广场舞大妈又开始讨论K线形态,当出租车司机给你推荐“必涨牛股”,也许该像《股票作手回忆录》里说的那样:“离开交易台,去湖边钓整天鱼。”
毕竟在财富游戏里,有时候停止奔跑反而能看清更多真相。就像我那个爆仓的邻居王老师,现在改教《投机史与泡沫经济》专题课了——据说成了全校最受欢迎的选修课。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6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