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每次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我都想反问一句:“你是想听官方版本,还是我的版本?”官方版本嘛,无非是“结构性行情”、“震荡调整”、“长期向好”——这些词儿听着挺唬人,但说白了就跟天气预报里的“局部地区有雨”一样,永远正确,永远没用。
我自己呢,去年在股市里摔得挺惨。记得三月份那会儿,听了个所谓内幕消息,全仓杀进某新能源股,结果赶上政策回调,两个礼拜亏掉半年工资。最讽刺的是,那个拍着胸脯给我消息的哥们,自己早跑了——这事让我悟出一个道理:在A股,连内幕消息都分三六九等,咱这种散户拿到的,估计是人家倒了好几手的边角料。
但你说今年完全没机会?倒也不是。我发现个有趣的现象:越是那些分析师集体唱衰的板块,反而时不时蹦出几个妖股。就拿前段时间的传媒板块来说,研报里清一色“行业寒冬”、“估值重构”,结果冷不丁冒出个短剧概念股,一个月翻了三倍。这让我想起老家菜市场那个卖鱼的老王——别人都嫌腥臭躲着走的地方,他总能挑出最肥的鲈鱼。
现在我最烦那些张口闭口“价值投资”的专家。不是说巴菲特那套不对,但在咱这市场,你按着财报PE估值抄作业,大概率要被量化资金割得找不着北。我有个做私募的朋友私下跟我说,现在他们80%的仓位都在玩高频套利——看见没?连机构都开始搞“闪婚闪离”了,咱小散还傻乎乎谈长期恋爱呢?

不过说真的,最近我倒是在尝试一种“反向操作法”:专门盯着那些连续暴跌的ST股,等它快退市前搏个重组预期。这招风险极大,但赔率够高——某种程度上说,这就像在垃圾堆里淘古董,虽然十次有九次捡到的是破烂,但只要撞上一次官窑瓷瓶,就够回本了。
当然,这种玩法心脏受不了的千万别试。我上个月就因为重仓某只退市预警股,连续三天失眠,直到它突然宣布国资入驻,当天拉出地天板。看着账户里翻红的数字,我居然一点都高兴不起来——反而有种赌徒梭哈成功后虚脱般的后怕。
或许真正的启示在于:今年这市场,早就不是比谁更聪明,而是比谁更变态。你能忍受每天账户波动超过半年工资吗?你能在所有人恐慌时咬着牙加仓吗?你能忍住不追那些天天涨停的“明星股”吗?反正我经常破戒——人性这东西,在K线面前简直不堪一击。
最近让我失眠的是另一个问题:当AI都能写股评了,当量化交易占比超过60%,我们这些靠着看MACD金叉死叉的传统派,是不是也该考虑转行了?至少,下次再有人问我股市行情,我可能会建议他先去庙里求个签——毕竟在玄学领域,人类暂时还能领先算法几个身位。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6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