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舞台上的独角戏与合谋
上周被朋友拉去参加一场投融资对接会。走进酒店宴会厅的瞬间,我就被那种奇特的仪式感击中了——西装革履的投资人像考官一样坐在红丝绒椅子上,创业者们则像等待被翻牌子的妃嫔,手里攥着被汗水浸湿的BP,眼睛里闪烁着渴望与不安。
这让我想起去年在798艺术区看到的行为艺术:一群人被贴上价格标签站在台上,等待观众出价。区别在于,融资舞台上的每个人都是自愿参与这场估值游戏。
最令我困惑的是,明明应该是双向选择的过程,却总弥漫着一种单方面的审判氛围。有个90后创业者紧张到把商业计划书拿反了,台下某个机构的投资总监直接笑出了声——那种毫不掩饰的优越感,让我想起高中时最讨厌的教导主任。
但你说投资人就真的高高在上吗?未必。我认识的一位FA朋友说过一个精妙的比喻:投资人像是带着金手铐的猎手,看似掌握生杀大权,实则被LP和退出压力绑架着。他们在寻找的不是最好的项目,而是最符合当前风口叙事的项目。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去年所有人都在看元宇宙,今年全在追AI大模型——某种程度上,投资人比创业者更害怕错过。

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茶歇时我看到几个投资人围着一个连续创业者,不是因为他的项目多出色,而是他刚从某个当红独角兽公司离职。“这人认识XXX”的潜台词,比BP上的财务预测更有说服力。人脉圈的暗流总是在香槟气泡底下涌动,这可能是投融资场最真实的潜规则。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个反直觉的观点:或许这种看似低效的线下对接会,反而比冷冰冰的线上投递更人性化。至少你能看到对方听到你产品介绍时瞳孔是否放大,能捕捉到那些用再精美的BP都无法传递的激情火花。有个做农业物联网的创始人,PPT做得像大学生作业,但当他讲到如何用传感器解决爷爷那代茶农的困境时,三个原本在回微信的投资人同时抬起了头。
现在这种场合还多了个新现象:每个人都在谈论ESG和影响力投资,但你要是真问某个基金经理他的碳中和对冲策略,多半会得到一套标准话术。有次我故意问个知名VC合伙人:“您去年投的项目里,有几个真的做了ESG尽调?”他端着威士忌杯的手明显停顿了两秒。
说到底,融资这场大戏里没有纯粹的天使,也没有真正的魔鬼。创业者用梦想兑换筹码,投资人用筹码下注未来,FA们则在中间编织着供需关系的蛛网。也许我们该用更松弛的态度看待这些场合——就像相亲角里的大爷大妈,成不成另说,至少能摸清市场行情不是?
离开会场时,有个投资人塞给我张名片:“看您观察挺犀利,要不要来我们这做投后?”你看,在这个场域里,连旁观者都可能变成交易筹码。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