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他神秘兮兮地掏出手机给我看持仓收益——单日浮盈37%。”看见没?加了杠杆就是不一样!”他脸颊泛红,不知是酒意上头还是被屏幕红光映的。我盯着那个数字,突然想起三年前他同样在这个烧烤摊哭诉熔断时爆仓的经历。
融资融券这东西,表面是给投资者配了把锋利的瑞士军刀,实则更像是给赌徒开了VIP包间。券商们总爱用”风险管理工具”这样光鲜的术语包装,但你去营业部转转就明白——客户经理培训话术里藏着多少”放大收益”的暗示,却把”爆仓风险”念得像药品说明书里的副作用条款。
有意思的是,这套机制本质上在制造结构性矛盾。上市公司大股东质押股票融资,券商赚利息差,量化机构玩套利——只有散户天真地以为自己在参与价值投资。我认识某个游资操盘手,他办公室白板上写着:”融资盘是最好割的韭菜,他们自己会给自己加杠杆。”
数据不会说谎。2023年Q1两融余额突破1.8万亿时,恰逢AI概念股集体崩塌,那些融资买入的账户单周平均回撤高达42%。最讽刺的是,某些券商APP甚至把融资功能按钮设计得像游戏里的”一键加速”,而风险提示弹窗的关闭键比确认键大三倍。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这套机制的伦理边界。当某创业板公司大股东通过融券做空自己股票获利时(对,这种事真的发生过),当机构投资者用融券功能对冲风险而散户只会盲目加杠杆时,所谓的”公平工具”早已异化成收割利器。就像给幼儿园孩子和职业拳击手发同样的拳套——形式上的平等掩盖不了实质上的荒诞。
昨晚老王又发来持仓截图,这次是绿的。他说这次肯定能扛住,因为”国家不会让股市一直跌”。我盯着聊天窗口闪烁的光标,突然觉得融资融券最可怕的不是放大风险,而是给人制造能战胜市场的幻觉——这种幻觉,比任何杠杆都更容易让人万劫不复。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6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