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工程机械的朋友喝酒,他拍着桌子抱怨:“老李那台挖掘机要是早半年到位,现在至少多接三个项目!”而让他错失机会的,正是设备采购的资金瓶颈。这种场景让我突然意识到——像立根这样的融资租赁公司,本质上是在和时间赛跑。
说起来挺有意思,融资租赁这个行业总带着点“熟悉的陌生人”的气质。人人都知道它重要,但真要细说它的价值,多数人可能只会蹦出“借钱买设备”五个字。立根这类公司最矛盾的地方在于:他们做着最需要人情味的生意,却被迫套着最冰冷的金融外壳。
我三年前接触过立根的一个项目经理,他说自己最头疼的不是风险评估,而是怎么让客户明白——他们卖的不是资金,而是“时间使用权”。这个说法很妙,但执行起来却充满拧巴。比如他们要求客户提供的数据清单长得能当厕纸用,可真正决定还款能力的,往往是报表上看不见的东西:老板的家庭责任感、车间老师的经验值、甚至司机老王的驾驶习惯。
有意思的是,立根最近开始在风控模型里加入“软性指标”。听说他们有个小组专门研究方言区商人的履约特征——潮汕老板的口头担保比某些地区的公证文书还靠谱,这种地域性认知根本写不进任何金融教科书。这种土法炼钢式的数据积累,反而比那些打着AI旗号的征信模型更接近商业本质。
不过最让我担忧的是行业的跟风焦虑。现在动不动就要搞“数字化转型”,好像不弄个APP就不配做金融。但真正需要融资租赁的中小企业主,多数人连网银操作都要财务代劳。立根去年强推线上审批,结果两个月后悄悄恢复了线下面签——因为老师傅们发现,隔着屏幕永远看不出对方说话时有没有摸鼻子(某个客户经理说这是他说谎时的习惯动作)。
或许融资租赁最该突破的不是技术壁垒,而是认知维度。当所有人都在追逐更快的审批速度时,可能我们更需要的是更深的信任浓度。就像我那个买挖掘机的朋友最后说的:“要是他们肯派个人来我工地吃顿盒饭,比什么征信报告都管用。”
有时候我觉得,这个行业就像个穿着西装耕田的老农——技术动作越来越标准,但真正决定收成的,永远是对土地的理解程度。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