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去年夏天在陆家嘴咖啡厅和一位私募老友闲聊时,他突然放下拿铁问我:”你说现在市场上还有多少人真正读得懂再融资公告?”这个问题像根刺一样扎在我心里。毕竟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更习惯被K线图的涨跌牵动情绪,而不是静下心来研究那些动辄上百页的增发说明书。
前海开源这只再融资主题基金的出现,某种程度上像是对这种浮躁市场的温柔反抗。但有趣的是,当我仔细翻看其持仓结构时,发现个耐人寻味的矛盾——那些真正擅长资本运作的上市公司,往往不是价值投资者眼中的”乖孩子”。
资本运作的”艺术性溢价”
我跟踪过某家连续三年进行定向增发的创业板公司,他们的财务总监有句口头禅:”再融资是门艺术,不是算术。”这句话细想很有意思。市场上确实存在这样一批企业,他们像精通炼金术的法师,总能在估值高点精准启动融资计划。但问题在于,这种”艺术性”往往伴随着估值泡沫,而前海开源这类基金要做的,就是在泡沫与价值之间走钢丝。

有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去年四季度该基金大幅减持了某家热门新能源企业的定增份额,当时市场一片哗然。但三个月后该公司就爆出募投项目进度不及预期的消息。这种先知先觉的判断,显然不是简单看市盈率就能得出的结论。
定增市场的”围城效应”
现在定增市场有个特别现象:一边是机构投资者挤破头想参与优质项目的配售,另一边却是解禁期满后的集体出逃。这种围城般的矛盾暴露出再融资生态的深层问题——太多人把参与定增当作套利游戏,而不是真正认同企业长期发展。
我认识某家上市公司的董秘,他说现在接待机构调研时最怕被问”这次定增能给短期股价带来多少提升”。这种急功近利的期待,反而让真正需要资金拓展业务的好公司不敢轻易启动再融资。前海开源团队在某次路演时提到,他们更关注募投项目的真实投产效率,这个看似基本的判断标准,在当前市场竟成了稀缺能力。
政策套利与价值创造的悖论
再融资新规出台后,市场上突然涌现出大量折价率在8折附近的定增项目。但经历过2015-2016年定增泡沫的老投资人应该记得,过分追求折价安全垫反而容易掉入价值陷阱。有个不太恰当但很形象的比喻:这就像在超市抢购临期食品,折扣再大也改变不了品质衰减的事实。
前海开源的做法颇有意味——他们去年参与的某个智能制造项目,定增价格相对市价只有9折,远不如其他项目有吸引力。但调研发现,这家公司把募集资金全部用于数字化车间改造,改造后人均产值提升了2.3倍。这种对资金使用质量的挑剔,才是再融资投资的精髓所在。
尾声:资本市场的”测不准原理”
也许我们应该承认,再融资投资本质上是个测不准的命题。企业拿到巨额资金后可能腾飞也可能迷失,就像给个年轻人突然注入亿万财富——结果既可能成就商业传奇,也可能酿成悲剧。前海开源这类基金的价值,或许不在于精准预测每个结局,而是建立一套识别”资本品性”的评估体系。
某次行业论坛上,听该基金经理说过个有意思的观点:他们更看重融资方案中是否包含管理层认购条款。”愿意真金白银陪绑的管理层,至少说明他们对募投项目有基本信心。”这种带着人情世故智慧的投资哲学,或许正是机器算法难以复制的温度。
说到底,资本市场的游戏从来不只是数字的堆砌,更是人性与智慧的较量。在这个充斥着短期诱惑的市场里,能坚持用产业投资的眼光做二级市场定增,本身就需要某种理想主义的倔强。这种倔强能否持续战胜市场的浮躁?时间会给我们答案。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