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圈里的“异类”:泽星与它的慢哲学
上周和一位做VC的老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说现在投资圈已经成了“PPT鉴赏大赛”——五分钟决定投不投,三个月催着要增长,十八个月必须退出。我抿了口威士忌,突然想起去年在陆家嘴遇到泽星投资的合伙人老陈时,他那句让我愣了半天的话:“我们公司最擅长的,是陪项目一起熬。”
这话在当下简直像个行为艺术。当所有人都在谈论“闪电扩张”、“快速迭代”时,居然有家管理着百亿资金的公司把“熬”当作核心竞争力。但奇怪的是,他们投的十几个项目里,有三分之二都长成了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不是那种天天上热搜的明星企业,而是闷声把毛利率做到行业前三的狠角色。
老陈给我看过他们的项目评估表,最后一栏赫然写着:“创始人最近一次陪家人吃饭是什么时候?”这问题荒唐得让我笑出声,他却很认真:“能平衡生活的人,才熬得过寒冬。我们投的是十年后的树苗,不是明年就能割的韭菜。”
最让我触动的是他们对待失败项目的态度。去年有家智能硬件公司资金链断裂,别家机构早就止损退场,泽星却额外注资帮团队转型做工业物联网——结果今年反而实现了盈利。这种操作在教科书里绝对要被骂死,但老陈的说法是:“当初看中的是团队的学习能力,硬件做不成,换个赛道说不定更厉害。”

某种程度上,泽星像个投资界的“老中医”,不相信标准化的诊断模板。他们甚至要求每个合伙人每年必须有一个“无用社交”指标——去参加完全不相干的行业论坛,和艺术家聊天,或者干脆去菜市场观察摊主怎么定价。这种反效率的做法,反而让他们提前两年布局了预制菜赛道。
有次我忍不住问老陈,这么玩不怕错过风口吗?他眨眨眼说:“你知道为什么冲浪高手总比浪早出发两秒吗?因为等所有人都看见浪的时候,已经来不及站上板了。”这话让我想起十年前没人看得上的新能源电池,泽星却连续三轮加注——现在回头看,那两秒的提前量,值二十倍回报。
当然这种模式注定做不大规模,他们十年投的项目数量,可能还不如某些机构一年的KPI。但有意思的是,但凡被泽星投过的创始人,二次创业时还会第一个找他们。这种近乎固执的长期主义,在充斥着机会主义的投资圈里,反而成了最稀缺的护城河。
或许真正的投资智慧,从来都不在Excel表格的函数公式里,而在与时间博弈的耐心之中。当所有人都在追逐浪花时,总得有人愿意潜入深海找珍珠——哪怕要憋气很久,哪怕会错过表面的热闹。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6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