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梦想照进现实:与石家庄城投的一次不期而遇
去年深秋,我因为一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调研去了趟石家庄。站在谈固大街和中山路交叉口,看着四周拔地而起的综合体和新住宅区,突然有种奇特的割裂感——就像同时观看同一部电影的快进和慢放版本。这种感受,后来让我对石家庄城投这家企业产生了某种执念般的思考。
说实话,最初我对城投公司的认知还停留在”政府钱袋子”的刻板印象里。直到在裕华区遇见一位头发花白的市政工程师,他指着正在改造的地下管网跟我说:”这套系统要比我们的预期多服役至少二十年,知道为什么吗?当初城投那帮年轻人愣是把设计方案打回去重做了三次。”他嘴角那抹似笑非笑的表情很有意思,”那群人较真起来,连财政局的人都头疼。”
这让我想起互联网圈常说的”第一性原理”。石家庄城投最让我惊讶的,是他们似乎把这种思维用在了最不该”较真”的地方。比如说,去年他们主导的中央商务区项目,居然把25%的预算砸在了看不见的地下基础设施上。有个在规划院的朋友私下吐槽:”这年头还这么干项目的,不是傻子就是先知。”
但或许正是这种”傻气”,反而成了破解当下城市建设困局的密钥。我注意到他们的项目有个特点——总在追求某种”超期交付价值”。就像正定新区那个被媒体称为”海绵城市样板”的工程,不仅提前半年完工,还额外整合了智慧路灯和地下物流通道。这种操作让我不禁怀疑:这到底是一家城建企业,还是披着城投外衣的科技公司?

有意思的是,他们的融资模式也透着某种”混搭美学”。去年发行的那期绿色债券,居然吸引了南方某知名私募的跟投。这完全打破了我们对地方平台公司融资路径的想象——什么时候连对冲基金都开始对市政项目感兴趣了?某个做资管的朋友说得更直白:”现在聪明钱都在找真正能产生现金流的基建资产,石家庄城投可能是少数几个能讲好这个故事的。”
不过最让我感慨的,是他们处理”新旧转换”时展现的弹性。在承接棉纺厂老厂区改造时,没有像常见做法那样全部推平重建,而是保留了三栋苏式厂房改造成设计产业园。这个决定当时在内部据说吵得很凶,但现在看来,不仅节省了30%的改造成本,还意外成了网红打卡地。这种带着历史温度的更新方式,某种程度上比深圳某些”推土机式”的旧改更值得玩味。
当然问题也不是没有。有次和当地学者聊天,他尖锐地指出:”城投模式最大的悖论在于,既要当市场化改革的先锋,又要做公共服务的守夜人。”这个矛盾在石家庄城投身上特别明显——你能同时看到极其超前的智慧城市布局,又不得不在某些项目上承担纯粹的民生托底职能。
深夜翻看他们最新的ESG报告时,我突然意识到:或许我们早就该抛弃对城投公司的传统认知了。当别的平台公司还在为债务重组焦头烂额时,这家公司居然在悄悄布局新能源充电网络和5G基站建设。这种战略跳跃性,既让人困惑又令人兴奋。
离开石家庄那天,出租车司机听说我在研究城投公司,突然来了句:”盖楼谁都会,但能把下水道修得比地铁还讲究的,全石家庄找不出第二家。”这句大白话,可能比任何行业分析都更接近真相。
有时候我觉得,中国城市化进程最有趣的实验场,可能从来都不在那些光鲜亮丽的一线城市,而是藏在石家庄这样的城市里——在这里,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碰撞,每天都在产生新的化学反应。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6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