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希望”不再只是口号
上周和一位做私募的老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说:“现在是个投资公司都爱叫‘新希望’,听得我耳朵快起茧了。”这话让我愣了两秒——因为我们公司楼下就挂着“新希望投资集团”的烫金字牌。
说实话,第一次看到这个名称时,我心里嘀咕的是:又是个想蹭刘永好家族光环的?后来才发现,这家2015年成立的私募和做饲料起家的那个“新希望”八竿子打不着。这倒让我想起个有趣的现象:在金融圈里,“希望”这个词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通货膨胀。
去年参加某创投论坛时,我做过一个非正式统计——在场83家机构中,名字带“希望”的占17%,带“新”字的更是高达41%。这让我不禁怀疑,当我们把“新希望”三个字印在名片上时,究竟是在贩卖愿景,还是在透支某种集体幻觉?
有意思的是,真正的“希望感”往往诞生在最不需要喊口号的时刻。记得2018年区块链寒冬时,我拜访过一家蜗居在深圳城中村的工作室。他们白板上写着句糙理不糙的话:“活下去就是最好的路演”。没有华丽的PPT,没有动不动就“重塑行业格局”的豪言,但那种在水泥裂缝里挣扎生长的韧性,反而比某些投资公司会议室里的香槟塔更让人心动。

某种程度上,当前投资行业正在经历某种命名的异化。我们热衷于给基金起名“曙光”、“启明”、“长风”,却常常忘了最朴素的商业逻辑——就像那个经典段子说的:“投资人最喜欢听的两个故事,一个是‘我有一个护城河’,另一个是‘他们都没有护城河’”。当所有人都举着“新希望”的火把时,黑暗其实并没有被驱散,只是让我们暂时看不见彼此手里的火把都是贴牌加工的。
最近注意到个微妙变化:某些新生代基金开始反向操作,故意采用“钝角资本”、“模糊算法”这类反高潮名称。这或许暗示着,行业正在从宏大叙事转向价值回归。就像玩德州扑克的老手都知道,真正决定胜负的不是喊出“All in”时的气势,而是fold掉烂牌时的克制。
站在陆家嘴的落地窗前俯瞰江面,那些载着集装箱的货轮从不自称“新希望号”,但它们锚链上凝结的盐霜,每道划痕里都藏着比路演PPT更真实的商业史诗。
或许某天,当某家投资公司敢把“不确定性有限公司”注册为商号时,才是这个行业真正成熟的开始。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