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我第一次意识到美国股市正在变成某种大型线上赌场,是在去年冬天。当时我一位在科技公司做UI设计的朋友——对,就是那种连市盈率都算不明白的人——突然在群里兴奋地宣布他靠GameStop赚了半年工资。更荒诞的是,他交易决策的全部依据是Reddit上一个用狗狗表情包当头像的匿名用户发的帖子。
这让我开始思考:散户比例从1980年代的10%飙升到如今的30%以上,真的像财经媒体鼓吹的那样是”金融民主化的胜利”吗?或许我们都陷入了某种集体幻觉。
自由交易的代价
现在打开任何一款零佣金交易软件,你都会看到精心设计的游戏化界面——买入按钮是醒目的绿色,卖出则是令人不安的红色;每完成一笔交易就有虚拟彩带从天而降;甚至还有”连胜记录”这种本该出现在老虎机上的功能。Robinhood这个名字本身就像个黑色幽默:它确实劫富济贫,只不过劫的是华尔街的流动性,济的是普通人那点可怜的注意力。
最讽刺的是,当我们为免佣金欢呼时,很少有人追问这些平台怎么赚钱。答案是订单流支付(PFOF)——把我们的交易数据打包卖给做市商,这就像去”免费”酒吧喝酒,却不知道酒保在偷偷拍卖你的醉酒录像。
信息平权的幻觉
Reddit论坛上常看到这样的宣言:”我们小散户终于能和大机构公平竞争了!” 但真是这样吗?机构投资者用卫星图像分析沃尔玛停车场车辆数量时,散户还在研究K线图的”金叉死叉”;当对冲基金雇佣神经科学家分析美联储主席的微表情时,我们却把命运寄托在某个匿名用户发的火箭emoji上。
更可怕的是,这种虚假的平权感正在制造新型的信息不对称。传统机构至少受SEC监管,而社交媒体上的”大师们”可以随时删除错误预测,就像我那个买AMC股票的朋友,总只晒盈利单,亏钱的交易就像从未存在过。
数字游牧民族的投机狂欢
疫情带来的远程办公浪潮可能才是这波散户潮的真正推手。当通勤时间变成盯盘时间,当Zoom会议的背景里藏着交易终端,投资已经从资产配置退化成高级消遣。我认识的设计师朋友现在开口闭口都是”波动率””期权链”,却连10-K报表是什么都不知道——这就像不会看谱的人非要玩交响乐。
某种程度上,这反映了Z世代对传统体系的叛逆。当他们发现买房无望、薪资停滞时,股市成了最后的精神寄托。但当我看到有人用学生贷款炒期权时,这种叛逆就开始散发着危险的气息。
集体叙事取代价值发现
最令我不安的是基本面分析正在被叙事投资取代。特斯拉不再是一家汽车公司,而是”可持续能源革命”的载体;加密货币不是货币系统实验,而是”反抗法币暴政”的圣战。这些宏大叙事像精神鸦片,让投资者忘记了自己只是在交易证券代码。
我记得有个大学生在CNBC采访中说:”我不在乎PE ratio,我在投资未来。” 这种浪漫化的话术背后,隐藏着令人脊背发凉的事实:当投资变成信仰,估值就变成了异端审判。
或许我们正在见证金融市场的抖音化——注意力经济最终吞噬了价值投资。散户比例飙升不是民主胜利,而是市场娱乐化的症候。就像罗马帝国末期的Circus Maximus,当观众都冲进竞技场亲自角斗时,毁灭的钟声其实已经敲响。
下次当你看到又一个”狗狗币百万富翁”的新闻时,不妨问问自己:我们是真的在参与资本市场,还是在玩一场皮肤看起来像股票交易的电子游戏?当游戏结束的时候,谁会第一个起身离开——又是谁会被永远留在虚拟的赌桌旁?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