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的尽头是“无聊”?聊聊那些能陪你慢慢变富的公司
上周整理书房,翻出2015年的交易记录。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短线操作——某影视股追涨三天割肉,某区块链概念股单日亏损17%——突然觉得胃里一阵抽搐。那时候总幻想抓住下一个十倍股,结果十年过去,收益率还跑不赢楼下那家开了二十年的包子铺。
真正让我账户数字发生质变的,反而是那些曾经觉得“无聊透顶”的标的。就像婚姻,最终让你感到安稳的,往往不是最惊艳的,而是下雨天总会记得带伞的那个人。
先说个反常识的观点:长期投资的精髓,恰恰在于对抗“成长性诱惑”。那些PPT里动不动就要颠覆行业的企业,大概率会在三年后被你拉进黑名单。我偏爱的是那种“十年后世界无论如何变化,人们依然需要它”的生意。
比如我持有最久的某水电股,每年分红稳定得像个退休金发放器。疫情期间股价跌穿净值时,朋友圈都在嘲讽“传统能源没未来”,但我注意到个细节:封城最严重时,长三角的工业用电量只下降了15%——这说明什么?越是危机时刻,基础需求的韧性越超想象。现在看当时咬牙加仓的决策,比买中任何妖股都值得庆幸。

消费赛道里我反而警惕那些“网红爆款”。去年在某新消费企业调研时,看到他们市场部墙上贴着“每月必须打造三个社交平台热搜”的KPI,瞬间想起被短线交易支配的恐惧。真正的消费护城河,应该是像某酱油龙头那样——你家阿姨去超市永远顺手拿同一款,尽管它从来不做直播带货。
最近让我失眠的是医药板块。集采政策刚出来时,我像大多数人一样恐慌性抛售,直到看见某创新药企的财报:虽然拳头产品进医保降价60%,但销量暴涨400%,总利润反而逆势攀升。这就像突然想明白个道理:真正的好公司不是不怕风浪,而是懂得在退潮时给自己造一艘新船。
当然也有看走眼的时候。曾经重仓某高端制造业龙头,理由是技术壁垒够高,结果低估了地缘政治的破坏力——现在每个季度都要忍受对方国会突然飞出的黑天鹅。这种痛感让我明白:再好的商业模式,也要放在地缘天平上称一称。
如果说真有什么秘诀,大概是学会用“终局思维”倒推。每次调研都会问CEO个刁钻问题:如果贵公司从明天开始退市,但保证未来二十年每年稳定分红,您敢不敢把全部身家押进去?得到的反应往往比财报数据更说明问题。
最近常去家附近的农贸市场观察:那个坚持用古法酿醋的铺子,三十年来每次涨价都有老顾客骂街,但下次还是会拎着瓶子来打醋。或许最好的长期标的,本质上都是某种“被需要的固执”——时代变得越快,那些不变的东西就越珍贵。
(写完看了眼持仓,突然理解为什么巴菲特总喝樱桃可乐——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东西,往往朴素得让人想打哈欠)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