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去年冬天,我在大学城的一家咖啡馆里,无意间听到了隔壁桌的对话。三个大学生正热火朝天地讨论着他们的”创业大计”——一款能自动生成课程笔记的APP。他们激情澎湃地谈论着”颠覆教育行业”、”千万级用户”和”天使轮融资”,却没人提及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为什么老师或同学们会需要这个产品?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如今的大学生创业热潮,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一场精心包装的集体幻觉。
创业大赛的悖论
几乎每所高校都在大力鼓吹创业教育,各种创业大赛层出不穷。但讽刺的是,这些比赛评判标准往往与真实商业世界背道而驰。华丽的PPT、夸张的市场预测、虚无缥缈的”社会价值”——这些在评委面前大放异彩的元素,在真实的商业战场上可能一文不值。

我曾担任过某创业比赛的评委,看到一个团队声称他们的校园二手交易平台估值已达500万。当我问及实际用户数时,他们骄傲地回答:”已经有200个注册用户了!”这种荒谬的估值逻辑,在创业比赛中却被视为”有野心”的表现。
幸存者偏差的陷阱
我们总是被那些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故事洗脑——某某辍学创立科技公司,几年后估值上亿。但没人愿意谈论那些失败的项目,那些耗尽积蓄、耽误学业、最终黯然收场的案例。
我的学长李明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大二时他毅然休学开发一款校园社交APP,两年后产品无人问津,学业也荒废了。现在他在一家小公司做销售,常常自嘲是”创业教育的牺牲品”。
创业教育的异化
现在的创业教育存在一个根本性矛盾:它试图将创业这种高风险、高不确定性的活动”课程化”、”标准化”。我们学习如何写商业计划书,如何做市场分析,却很少有人告诉我们:真正的创业者往往是在解决自己切身痛点时意外发现了商机。
我记得创业课上,老师要求我们按模板完成商业计划书。当我提出我的项目——一个解决校园流浪猫管理的小程序时,却被建议”把市场规模写得大一些,最好能扯上动保产业”。这种为了”好看”而扭曲真实需求的做法,恰恰是创业的大忌。
另一种可能性
或许,我们该重新定义”大学生创业”。
与其好高骛远地追求所谓的”独角兽”,不如从解决身边的小问题开始。我认识一个学妹,她发现学校打印店排队严重,就组织了几位同学提供上门打印服务。虽然规模很小,但确实解决了实际问题,也赚到了生活费。这种”微型创业”或许才是更适合大学生的模式。
创业不一定要轰轰烈烈。有时候,它可能只是发现了一个小痛点,并用聪明的方式解决了它。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思维,远比那些华而不实的”创业计划”有价值得多。
所以,下次当你热血沸腾地想要”改变世界”时,不妨先问问自己:我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是我来解决?有没有更简单的方式?毕竟,真正的创业精神不在于规模大小,而在于能否创造真实价值。
也许,我们该停止把创业神话化,让它回归到商业的本质——解决问题,创造价值。这样,大学生创业才能摆脱集体幻觉,成为真正有意义的成长经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