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企业:那些在钢丝上跳舞的梦想家
去年冬天,我在深圳南山科技园的一家咖啡馆里,无意间听到隔壁桌两位年轻人的对话。”我们的BP(商业计划书)已经改了第七版了,”其中一位揉着太阳穴说,”投资人还是说’不够性感’。”他的同伴苦笑着回应:”要不我们给PPT加个动画?毕竟在创业板,会讲故事比会赚钱更重要。”
这番对话让我愣了好一会儿。创业板,这个本应为创新型企业提供成长沃土的市场,什么时候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故事会”?
一、创业板的”造神运动”与”屠神现场”
我始终记得2015年那场创业板狂欢。彼时,一家做智能手表的公司,靠着”物联网”和”大数据”两个时髦词汇,市值一度冲破300亿。他们的产品?我在华强北花50块钱就能买到功能更完善的同类产品。但没关系,只要会包装概念,市场就买单。
这种荒诞的估值逻辑,让我想起老家菜市场的讨价还价。只不过在这里,讨价还价的不是白菜的价格,而是企业的未来。创业板就像个巨大的赌场,每个人都相信自己不会是最后接棒的那个傻子。
但更讽刺的是,当泡沫破裂时,最先跳出来指责的往往是当初最狂热的鼓吹者。某知名分析师在2018年创业板大跌后发表的那篇创业板原罪论,通篇都在批评企业”不务正业”,却只字不提自己当年给这些企业站台时收了多少”咨询费”。
二、监管的”猫鼠游戏”与企业的”变形记”
最近和一位在创业板上市公司做CFO的老同学喝酒,他半醉半醒间说出一句大实话:”在创业板混,关键是要掌握好’合规’与’创新’的平衡术。”见我不解,他解释道:”完全合规就没人关注,太过创新又容易被盯上。最好的状态是——让监管觉得你有点问题,但又找不到确凿证据。”
这番话让我想起观察到的有趣现象:很多创业板企业都患上了”季度表演综合征”。每到财报季,就像变戏法一样突然”创造”出各种非经常性收益。某家做环保设备的公司,连续六个季度靠卖办公楼车位来美化报表,这种操作简直可以写进MBA教材。
但你能全怪企业吗?当市场只认增长率,当投资人用放大镜盯着每个季度的数字,这种”变形记”某种程度上也是被逼无奈。就像我那位CFO同学说的:”我们要是不玩这些花活,机构投资者第二天就能把股价砸到跌停。”
三、创业板的”成人礼”之困
有个现象很值得玩味:创业板企业似乎永远长不大。数据显示,超过60%的创业板公司在上市五年后,主营业务收入规模仍停留在10亿以下。这让我想起生物学上的”侏儒症”——不是没有成长,而是成长被某种机制抑制了。
问题出在哪里?或许是因为我们的创业板给了企业太多”撒娇”的机会。上市门槛一降再降,再融资渠道越开越多,违规成本却始终不高。这就像养孩子,如果犯错永远只需要写检查,谁会真正长大?
但换个角度看,这种”长不大”也许正是创业板的独特价值。在美国,很多科技巨头都是从小纳斯达克走出来的;而在我们这里,创业板更像是企业的”舒适区”。某位投资人曾跟我打趣:”中国的创新企业有两个归宿——要么死在去创业板的路上,要么死在创业板里。”
结语:我们需要怎样的创业板?
写完这些文字,我突然想起小时候玩过的”跳房子”游戏。画在地上的格子就是规则,你可以创新跳法,但不能跳出格子。现在的创业板,是不是把格子画得太模糊了?
或许,创业板最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政策红利,而是一场彻底的”规则重塑”——让好的创新真正得到奖励,让虚假的故事付出代价。毕竟,当每个参与者都在研究怎么钻空子时,这个市场离”赌场”也就不远了。
下次再去那家咖啡馆,我可能会告诉那两位年轻人:与其费心琢磨怎么让BP更”性感”,不如想想五年后,你们希望人们记住的是你们讲的故事,还是你们创造的真实价值。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956/